返回 玄桢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14章 循踪捕恶擒奸党,减廪供军忍泪瞳[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人每日不足半升,根本不够吃;若只供京营,也只够五日。”nbsp陈忠的声音沙哑,“昨日内城已出现饿殍,今日又有百姓围堵粮店,玄夜卫卒已动手驱散了三次,再这样下去,恐生民变。”

    nbsp岳谦眉头紧锁:“太保,兵卒们已两日没吃饱,昨日德胜门有卒哗变,说‘饿着肚子守不住城,我好不容易才安抚下来。若再无粮,真的会哗变!”

    nbsp李东阳叹了口气:“谢太保,现在援军还在宣府卫受阻,短时间内到不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减粮供兵——nbsp优先保证京营卒的粮,百姓那边,只能靠官府赈济少量粮,再鼓励官宦献粮,或许能撑到援军来。”

    nbsp谢渊沉默了很久,手指划过账簿上的数字。减粮供兵,意味着百姓会有更多人饿死,可若不这样,京营哗变,京师立刻就破。他抬起头,眼里满是血丝:“就按李阁老说的办nbsp——nbsp京营卒每日供粮减至一升五合,分两餐发放;百姓每日赈济半升粮,优先给老弱妇孺;陈忠,你再去劝谕未被牵连的官宦,让他们献粮,献粮多者,朝廷记功,拒不献粮者,按通敌论处!”

    nbsp决策定下后,减粮的消息很快传遍京师。京营卒们拿到减粮后的饭食nbsp——nbsp一碗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上面飘着几粒米,有的卒子当场就把碗摔了:“这怎么够吃?还不如让瓦剌杀了我!”

    nbsp岳谦站在演武场上,看着愤怒的兵卒,心里像被刀割一样。他拔出佩刀,割破自己的手指,将血滴在粥碗里:“兄弟们,我知道大家饿,我也饿!可京师是咱们的家,瓦剌就在城外,若咱们不守城,家人就会被胡骑杀死!这碗粥,我陪大家一起喝,等援军来了,我保证让大家吃饱!”

    nbsp兵卒们看着岳谦流血的手指,渐渐安静下来。一名老卒捡起摔碎的碗,哽咽着说:“都督,我们听你的,就算饿肚子,也守住京师!”

    nbsp百姓那边,情况更惨。内城街头,饿殍越来越多,有的母亲抱着饿死的孩子哭,有的老人坐在路边,气息微弱。周老汉(德胜门乡勇教头)看着这一幕,心里难受,回家把家里仅存的半袋粮捐了出去:“太保和兵卒们在守城,咱们不能拖后腿!就算饿死,也不能让胡骑进来!”

    nbsp有周老汉带头,一些百姓也自愿捐粮,可这点粮,对于数十万百姓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陈忠带着衙役去劝谕官宦献粮,可大多数官宦都闭门不出,有的甚至放狗咬人:“粮是我的,凭什么献出去?”

    nbsp谢渊看着陈忠送来的献粮清单nbsp——nbsp仅得粮两千石,心里愈发沉重。他走到京师城头,望着城外瓦剌的军营,又看了看城内饿殍遍野的景象,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他暗下决心,就算拼了这条命,也要找到粮,守住京师。

    nbsp减粮的第三日,京师的危机又添一层nbsp——nbsp瓦剌细作趁机散布谣言,说nbsp“谢渊私藏粮,不给兵卒百姓吃”“瓦剌破城后,不杀献粮者”,内城的恐慌情绪愈发严重。

    nbsp清晨,秦飞接到玄夜卫暗探的报告:“指挥使,西直门发现细作四人,正在粮店外煽动百姓抢粮,说‘谢太保把粮藏在兵部,大家去抢!”

    nbsp秦飞立刻率玄夜卫赶去西直门,只见数百百姓围着粮店,有的已砸开粮店大门,往里冲。细作们混在人群里,喊着nbsp“抢粮啊!再不抢就饿死了!”nbsp秦飞大喊:“住手!这些是细作,大家别上当!”

    nbsp可百姓们已被饥饿冲昏了头脑,根本不听。细作们见状,拔出短刀,冲向维持秩序的玄夜卫卒:“杀了他们,抢粮!”nbsp秦飞拔出佩刀,与细作厮杀起来,玄夜卫卒们也冲上去,一边保护百姓,一边抓捕细作。

    nbsp这场混乱持续了一个时辰,四名细作被斩杀,五十余名百姓受伤,粮店的粮被抢空。秦飞站在满地狼藉的粮店前,心里满是无奈nbsp——nbsp粮荒已让百姓失去了理智,若再找不到粮,这样的混乱还会发生。

    nbsp他带着细作的尸体回到兵部,谢渊看着尸体上的瓦剌标记,脸色愈发阴沉:“瓦剌这是想借粮荒乱我军心民心!秦飞,你加派人手,搜捕城内所有细作,绝不能让他们再煽动百姓!”

    nbsp与此同时,岳谦来报:“太保,安定门有两百卒饿晕,还有三十卒逃兵,已被抓回,按军法当斩!”nbsp谢渊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斩吧,按军法处置nbsp——nbsp若不严明军纪,更多人会逃。”

    nbsp岳谦领命而去,心里却很难过nbsp——nbsp那些逃兵,都是饿极了才跑的。他走到刑场,看着被押上来的三十名逃兵,他们脸上满是绝望:“都督,我们不是想逃,我们是饿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岳谦别过头,不敢看他们的眼睛,下令:“斩!”nbsp刀光落下,三十颗首级滚落在地。城楼上的兵卒们看着这一幕,有的默默流泪,有的握紧了手中的长刀nbsp——nbsp他们知道,逃是死,不守城也是死,只能硬撑。

    nbsp就在京师陷入绝境时,陈忠带来了一个好消息nbsp——nbsp他查到,前户部尚书(刘焕的前任)在京师城外还有一处秘密粮库,是永熙帝时期为应对边患设立的,里面可能藏有粮。

    nbsp谢渊立刻派秦飞率玄夜卫去查,果然在京师西南的玉泉山附近找到了粮库。粮库大门被封了三层,玄夜卫卒劈开后,里面竟藏着五万石粮!“太保,粮找到了!”nbsp秦飞的声音带着激动,“这些粮足够京营吃十日,百姓也能赈济!”

    nbsp谢渊赶到粮库,看着堆积如山的粮袋,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可他知道,这些粮还是不够,必须让官宦们献粮。他再次下旨,让陈忠去劝谕官宦,这次,他加了一条:“献粮不足三百石者,革去官爵,流放边地。”

    nbsp陈忠带着圣旨去了吏部左侍郎王伦(正三品,未参与私藏粮)的府中,王伦是清官,立刻献粮五百石:“陈侍郎,我早就想献粮,可之前怕刘焕报复,现在陛下有旨,我怎会不献?”

    nbsp有王伦带头,其他官宦再也不敢拖延。有的献粮三百石,有的献粮五百石,甚至还有官宦献粮一千石。短短一日,共得粮三万石。陈忠将献粮清单递给谢渊,谢渊看着清单,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够了,这些粮,能撑到援军来了!”

    nbsp粮库找到,官宦献粮,京师的粮荒危机暂时缓解。谢渊没有放松,他命秦飞继续审讯刘焕、李嵩、张文,查清内奸的全部网络。

    nbsp在玄夜卫的审讯下,刘焕终于招认,内奸网络共有五十余人,遍布户部、吏部、京营,甚至还有玄夜卫的小吏。秦飞根据刘焕的供词,在京师展开大搜捕,抓获内奸四十余人,其余十余人畏罪自杀。

    nbsp“太保,内奸已肃清,瓦剌再无内应。”nbsp秦飞将内奸名单递上,“刘焕、李嵩、张文罪大恶极,恳请陛下斩立决,以正国法。”

    nbsp谢渊将名单递交给萧桓,萧桓下旨:“斩刘焕、李嵩、张文于西市,首级传九门示众;其余内奸,按罪轻重,或斩或贬;献粮官宦,记功嘉奖。”

    nbsp西市刑场上,百姓们围着刘焕等人的首级,扔着烂菜叶、鸡蛋,骂道:“奸贼!你私藏粮,害死多少百姓!”nbsp首级传至德胜门时,岳谦率京营卒对着首级立誓:“我们定守住京师,不让奸佞再害百姓!”

    nbsp粮荒缓解后,谢渊下令恢复京营卒的粮供,每日供粮二升,百姓的赈济粮也增至一升。京师街头,百姓们捧着粮,对着兵部的方向磕头:“谢太保,陛下圣明!”

    nbsp周老汉带着乡勇们,扛着粮食去德胜门慰问兵卒:“兄弟们,你们守城辛苦,这是咱们的一点心意,吃饱了,把胡骑赶出去!”nbsp兵卒们接过粮,感动得热泪盈眶:“谢谢乡亲们,我们定守住京师!”

    nbsp减粮危机解除后的第五日,宣府卫副总兵李默(从三品)率领的援军终于抵达京师外围。李默派人送来战报:“谢太保,边军五万已至,瓦剌后路被断,可内外夹击!”

    nbsp谢渊立刻下令:“九门全开,京营卒与援军夹击瓦剌!”nbsp京营卒们吃饱了粮,士气大振,跟着岳谦冲出城门,与援军配合,向瓦剌军营发起进攻。

    nbsp瓦剌太师也先见援军到来,京师粮道已通,知道大势已去,下令撤军。京营卒与援军在后追赶,斩杀瓦剌兵五千余人,缴获马匹三千余匹,兵器无数。

    nbsp京师解围了!粮道也重新畅通,通州的新粮陆续运入京师。谢渊站在德胜门城楼上,望着远处撤退的瓦剌骑兵,又看了看城内恢复秩序的街道,心里满是感慨。这场粮道断绝的危机,让他见识了佞臣的贪婪,也看到了军民的坚韧nbsp——nbsp若不是军民同心,京师早已破城。

    nbsp他转身对萧桓道:“陛下,粮道已通,内奸已肃清。臣恳请陛下改革粮饷制度,设‘粮道督查司(从四品),隶御史台,专司粮饷调度与核验;再设‘京师粮储库,储备粮十万石,防日后粮荒。”

    nbsp萧桓点头:“就按谢太保说的办!你有功,朕封你为‘太师,赏黄金百两!”

    nbsp谢渊躬身:“臣只是尽本分,京师的安稳,是军民同心的结果。”

    nbsp片尾

    nbsp粮道断绝危机解除后,萧桓下旨:追赠在粮荒中饿死的百姓为nbsp“忠民”,家属由户部按月发放抚恤金,入祀nbsp“忠勇祠”;追赠因护粮战死的运粮卒三百余人为nbsp“忠卒”,厚葬于京师忠勇墓;陈忠因寻粮、筹粮有功,升户部尚书(正二品);秦飞因肃清内奸有功,升玄夜卫指挥使(从一品);岳谦因安抚兵卒、守城有功,升都督(正二品);谢渊总领全局之功,加nbsp“太师”nbsp衔(正一品),赏黄金百两、绸缎百匹。

    nbsp谢渊则奏请萧桓,改革粮饷制度:设nbsp“粮道督查司”,由从四品御史统领,每季度核查各粮仓粮数,防私藏、损耗;设nbsp“京师粮储库”,由户部侍郎直接管辖,储备粮十万石,作为应急粮;规定官宦私藏粮超过三百石者,按贪腐论处。萧桓准允,命陈忠牵头落实。

    nbsp京师百姓为纪念这场粮荒危机中的忠良,自发于正阳门内立nbsp“护粮安京碑”,碑取房山青岩,高两丈,额题nbsp“军民同心”,碑阳刻谢渊、陈忠、秦飞、岳谦等名氏,碑阴刻饿死百姓与战死运粮卒的名录。每至初一、十五,百姓皆来碑前祭拜,香火袅袅中,老人会对孩童说:“当年粮道断绝,谢太保带着咱们找粮、守城,才保住了京师nbsp——nbsp要记住,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军民同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nbsp卷尾

    nbsp《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德佑粮道之变,渊临危不乱,斩佞臣、寻秘仓、劝献粮,终解京营粮荒。帝赞曰:‘渊在,京师安;渊谋,粮道通。非此臣,大吴危矣。”

    nbsp《玄夜卫档?勘灾录》补:“粮道之变后,帝命将‘刘焕通敌焚仓案与‘减粮供兵始末编为《粮荒警示录》,颁行天下,诫‘粮为邦本,私藏粮者,虽高爵亦诛;内奸之祸,烈于外寇,防内奸者,需时时警惕。户部推‘粮储制度于全国,各府县设‘应急粮库,储备粮够本地军民三月之需,此后数十年,大吴再无严重粮荒之祸。”

    喜欢。

第614章 循踪捕恶擒奸党,减廪供军忍泪瞳[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