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藿螺传 (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整?再过十天就是大理的集市,我还指望卖鹿肉换钱呢!”阿月笑道:“用藿螺胆汁,再加当归和川芎,保准你五天好利索。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能补血活血;川芎辛温,归肝心包经,能活血行气——这俩是‘相须配伍,补血不滞瘀,像苍山的枫叶带着秋阳的暖,再用藿草通筋脉、螺胆汁消肿,四药一起,血补了,瘀血也能消。”
nbsp她从药柜里取出当归和川芎——当归切片后呈淡褐色,带着甜香;川芎切片呈黄褐色,辛香浓郁;又去苍山采新鲜淫羊藿——秋深的藿草叶片带了点秋黄,却更厚实,药力比夏末稳;回到药庐,捞出螺蛳挤出胆汁,将藿草捣汁后,拌入当归末、川芎末和螺蛳胆汁,墨绿色的药汁里多了点醇厚的香气。
nbsp“当归和川芎要磨成细粉,才能渗进皮肤里补血。”阿月一边敷药,一边叮嘱,“敷完药别再去刮大风的地方,每天吃两个煮鸡蛋,补补气血——秋收养血,血足了,伤口才好得快。”岩龙按此法换药,第一天敷完,就觉得手臂不那么麻了,有了点力气;第三天,伤口愈合了,红肿消了,能慢慢抬臂;第五天,手臂不疼了,能拉弓射箭,赶在集市前猎到了雄鹿。
nbsp他特意给阿月送了块新鲜的鹿肉:“阿月大夫,这当归川芎配藿螺太管用了!我问了村里的老猎户,他们说秋深伤了,也用当归泡酒喝,只是没和藿草、螺胆汁一起用,您这法子,连血都补了!”阿月翻出《大理府志》,在“物产·药”卷中找到“秋伤宜补血”的记载,在笔记上写下:“秋深苍山猎户伤臂,血虚瘀阻,淫羊藿汁拌螺蛳胆汁、当归、川芎外敷,每日一换,五日痊愈。白族猎户当归补血经验与藿螺配伍结合,合‘秋收养血之理,印证《大理府志》‘补血之载。”
nbsp第四卷nbsp冬末寒浪伤脚踝nbsp藿螺姜椒温寒凝
nbsp乾隆二十四年冬末,洱海的浪裹着冰碴子,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渔民海生驾着渔船去湖心捕鱼——冬末的鱼最肥,能卖个好价钱。他收网时,渔船被巨浪掀得晃了一下,海生没站稳,右脚脚踝重重磕在船帮上,又掉进冰冷的海水里,爬上船后,脚踝又肿又疼,冻得发紫,连走路都成了问题。
nbsp“阿月大夫,我的脚冻得像块冰,疼得钻心!”海生被儿子背进药庐时,右脚脚踝裹着湿透的麻布,皮肤呈青紫色,肿得像个大萝卜,摸上去比冬末的海冰还凉,按下去没有知觉——这是寒凝瘀阻,比上卷阿爷的寒伤更重,带着海水的酷寒。阿月解开麻布,见脚踝处的皮肤已经冻得发硬,还有几处小裂口,渗着血水,海生疼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nbsp“海生哥,你这是寒凝经脉,海水的酷寒冻住脚踝了。”阿月诊了他的脉,脉象沉紧如弦,舌苔白厚得像一层霜,“冬末‘冬藏,本该养肾,洱海的海水比苍山的风还寒,你掉进海里,寒邪顺着脚踝钻进经脉——踝属肾,肾主水,寒邪冻住肾经的‘阳气,瘀血又堵在里面,所以又冷又疼,得用大温的药才能把寒邪赶出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海生的儿子急道:“阿月大夫,快想想办法!我爹要是好不了,我们家冬天就没活路了!”阿月笑道:“用酒炙藿螺胆汁,再加生姜和花椒,保准你七天好。酒炙藿草比生藿草温性强三倍,能钻进脚踝骨里散寒;生姜辛热,归肺脾胃经,能温中止呕、解表散寒;花椒辛热,归脾胃肾经,能温中止痛、杀虫止痒——这俩是‘相使配伍,像洱海边上的火塘,能把寒邪‘烤出去,再用螺胆汁消肿,四药一起,寒散瘀消,脚就不冻了。”
nbsp她从药柜里取出酒炙淫羊藿——用大理陈酒拌透,蒸了两次,晒干后呈深褐色,酒香浓郁;又取来生姜(切成末,带着辛辣)和花椒(磨成粉,辛香扑鼻);回到药庐,捞出螺蛳挤出胆汁,将酒炙藿草捣汁后,拌入生姜末、花椒粉和螺蛳胆汁,墨绿色的药汁里满是辛辣的香气,凑近闻能让人打个暖颤。
nbsp“刚开始敷会有点辣得疼,那是寒邪在往外跑。”阿月一边给海生敷药,一边安慰,“敷完药把脚放在火塘边烤烤,别再沾冷水——冬天的海水能冻到骨头里。”海生按此法换药,第一天敷完,就觉得脚踝里的“冰”化了些,有了点暖意;第三天,红肿消了,冻裂的伤口开始愈合,能慢慢动脚趾;第七天,脚踝不疼了,不冻了,能驾着渔船去湖心捕鱼了。
nbsp他特意给阿月送了一筐新鲜的洱海银鱼:“阿月大夫,这姜椒配酒炙藿螺太神了!我问了村里的老渔民,他们说冬天冻了脚,也用生姜花椒煮水擦,只是没和酒炙藿草、螺胆汁一起用,您这法子,连骨头里的寒都赶出去了!”阿月翻出《大理府志》,在“民生·救急”卷中找到“冬冻宜温阳”的记载,在笔记上郑重写下:“冬末洱海渔民伤踝,寒凝经脉,酒炙淫羊藿汁拌螺蛳胆汁、生姜、花椒外敷,每日一换,七日痊愈。白族渔民姜椒温寒经验与藿螺配伍结合,合‘冬藏温肾之理,印证《大理府志》‘温阳之载。”
nbsp结语
nbsp《苍洱藿螺传》虽为神话,却深植于白族医药的土壤。阿月以太苍山的淫羊藿为骨、洱海珠螺的胆汁为魂,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序,应苍山洱海的地域病机,用“相畏”“相使”“相须”之七情配伍,治春初寒瘀、夏末暑湿、秋深血虚、冬末寒凝,每一案都藏着白族“以虫治伤”“就地取材”的智慧。
nbsp从祖母口传的藿螺配伍,到牧人扎西的艾叶温寒、茶女金花的鱼腥草清湿、猎户岩龙的归芎补血、渔民海生的姜椒温阳,民间智慧如苍山泉水般汇聚;再与《大理府志》的“温经”“清利”“补血”“温阳”记载相互印证,终成“实践先于文献”的生动注脚——这株三枝九叶的藿草,这滴螺壳中的胆汁,不仅治好了苍洱百姓的跌打损伤,更承载着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永恒智慧。
nbsp赞诗
nbsp苍洱苍苍藏藿草,螺珠莹莹映白桥。
nbsp春熏艾叶温寒瘀,夏采鱼腥清暑潮。
nbsp秋用归芎补血脉,冬添姜椒散寒飙。
nbsp千年医道传民智,一碗药香透碧霄。
nbsp尾章
nbsp时光流转,百年后的民国年间,大理的学者在整理白族古籍时,于一座清代白族医者墓中发现了一册泛黄的《苍洱藿螺用药录》——正是阿月当年的笔记。册中详细记载着淫羊藿与螺蛳胆汁的配伍、四季病案、民间口传经验,甚至还夹着几片压干的藿草叶片与螺蛳壳碎片。
nbsp学者们将笔记与《大理府志》对照,发现两者记载的“藿螺治伤”完全吻合,笔记中的民间用药细节,更补充了方志未载的配伍奥义。“原来清代白族医者早已将民间智慧系统化,与方志相互印证!”学者们惊叹不已,将《苍洱藿螺用药录》抄录成册,纳入《白族医药典籍》,让阿月的用药智慧得以传承。
nbsp如今的苍洱之间,仍有白族医者用“藿螺配伍”治疗跌打损伤,苍山的藿草年年春生,洱海的螺蛳岁岁繁衍,那缕跨越千年的药香,像洱海的浪涛般生生不息——它藏在苍山的云雾里,藏在洱海的波光中,藏在白族百姓的口耳间,诉说着草木与虫豸的羁绊,也诉说着“实践为先、文献为载”的医道传承,从未消散。
喜欢。
苍洱藿螺传 (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