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脂精准:基因密码里的用药智慧》上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林溪团队检索了人类基因组数据库,发现PPARγ基因存在多个常见突变,其中rs(Pro12Ala)是最受关注的位点——该突变会导致PPARγ的活性改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他们立刻对周明远团队的临床样本进行基因测序:敏感组中,携带rs突变型或的患者占72%;不敏感组中,野生型占83%。“这是强相关性!”林溪团队计算出:携带突变型的患者,对泽泻醇B的敏感概率是野生型的
nbsp细胞实验验证了这一发现:他们分别将野生型PPARγ和rs突变型PPARγ转入脂肪细胞,加入相同浓度的泽泻醇B。结果显示,突变型细胞的脂滴分解速度比野生型快50%,脂联素(促进脂肪分解的蛋白)表达量高40%。“突变型PPARγ就像‘灵敏度更高的开关,泽泻醇B轻轻一碰,就能启动更强的代谢反应。”林溪解释道。
nbsp周明远团队回溯临床记录,发现敏感组患者的“痰湿改善”更明显:舌苔由厚腻变薄,脉象由滑变缓。“这说明基因多态性不仅影响疗效,还与中医‘证的转归相关。”周明远感慨,“以前说‘辨证施治,现在看来,‘辨基因施治可能是更深层的精准。”
nbsp此时的研究,已从“临床现象”挖到了“基因机制”:泽泻醇B→rs突变型PPARγ→更强的脂代谢激活→更好的调脂疗效。这条线索,为个性化用药打开了一扇窗。
nbsp第四回nbsp剂量探索nbsp突变型患者的“剂量密码”
nbsp“既然突变型更敏感,是不是可以减少剂量?”林溪团队设计了剂量梯度实验。他们给携带不同基因型的高脂血症小鼠灌胃泽泻醇B,设置低中高三个剂量。
nbsp结果显示:野生型小鼠在高剂量时疗效最佳(血脂降35%),中剂量仅降20%;突变型小鼠在中剂量时就达最佳疗效(血脂降45%),高剂量反而出现轻微肝酶升高(提示潜在副作用)。“这说明突变型患者不需要那么高的剂量,”林溪说,“过量反而可能伤肝,这与中医‘中病即止的思想不谋而合。”
nbsp临床转化试验随即开展。周明远团队将60例突变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泽泻15g/日)和低剂量组(泽泻10g/日)。8周后,两组血脂降幅分别为48%和45%,无统计学差异,但低剂量组的口干、腹胀等不适发生率低20%。“对突变型患者,10g就够了,既能保证疗效,又减少副作用。”周明远在病例上批注。
nbsp更深入的机制研究发现:rs突变使PPARγ的配体结合域构象更“开放”,泽泻醇B的结合效率更高,因此较低浓度即可饱和受体。“这就像两个人握手,突变型的手更‘舒展,轻轻一握就能传递力量;野生型的手较‘紧绷,需要更用力才能握牢。”林溪用比喻解释分子机制。
nbsp2016年,团队在《Pharmacogenomics》发表初步研究成果,首次提出:“泽泻醇B的调脂疗效受PPARγnbsprs基因多态性影响,携带突变型的患者可减少剂量至10g/日。”这篇论文,像一颗石子,在“中药个性化用药”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nbsp第五回nbsp传统呼应nbsp中医“体质”与基因的暗合
nbsp研究深入后,团队发现了更有趣的关联:携带rs突变型的患者,中医体质多为“偏阳虚痰湿”(表现为怕冷、大便溏薄);野生型患者则多为“偏阴虚痰湿”(表现为怕热、口干)。“阳虚痰湿者对泽泻醇B更敏感,阴虚痰湿者相对不敏感。”周明远说,“这为‘体质辨证提供了分子注解。”
nbsp他们对比了两种体质的代谢特征:阳虚痰湿者的棕色脂肪活性更高(产热多),而PPARγ在棕色脂肪中更活跃,与泽泻醇B的“亲和力”自然更强;阴虚痰湿者的白色脂肪比例高,PPARγ活性较低,需要更高剂量才能激活。
nbsp“古人说‘阳虚易治,阴虚难调,在泽泻调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林溪团队查阅古籍,发现明代《景岳全书》记载:“泽泻,治阳虚痰湿者效速,治阴虚痰湿者效缓,当随体质增减。”——这句几被遗忘的记载,竟与现代基因研究结果惊人吻合。
nbsp民间的用药经验也得到验证。江苏老中医王仲奇的《临证笔记》里,记录着“泽泻用治肥人(痰湿盛),体丰肉松者(类似阳虚痰湿),三钱即效;体瘦结实者(类似阴虚痰湿),需五钱方显”。剂量差异与基因指导的“10gnbspvsnbsp15g”高度一致。
nbsp“这不是巧合,是实践的智慧。”周明远说,“中医通过观察体质调整剂量,现代医学通过检测基因调整剂量,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恰到好处。”此时的研究,已从“实验室”回到“临床”,从“分子”关联“体质”,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搭建了桥梁。
nbsp(上卷终)
喜欢。
《泽脂精准:基因密码里的用药智慧》上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