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叶承露:水韵茶具的诞生》上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 nbsp他开始在草图上勾勒茶具的轮廓。壶身的曲线参考了泽泻叶从叶柄到叶尖的自然弧度,壶嘴的角度则对应着叶尖的倾斜度。“要让使用者在倒水时,感觉不是在‘倾斜茶壶,而是在‘让水流顺着叶片滑落。”他在草图旁画了一个小小的箭头,标注着“水流的自然路径”。这些草图上的线条,渐渐有了“水韵”系列的雏形。
nbsp第三回nbsp块茎启示nbsp底生空
nbsp秋末的泽泻田,泥土被翻耕开来,露出埋在地下的块茎。那些褐皮白肉的球状物,表面布满细小的凹坑,切开后,内部竟有蜂窝状的孔隙结构。“这是泽泻储存水分和养分的方式。”植物学家的话让原研哉眼前一亮——他正为茶杯的底部设计发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普通茶杯的底部要么是平的,要么是小圆圈,与桌面接触时总会发出声响,而且容易积水。”原研哉拿起一块泽泻块茎,指着上面的凹坑,“你看这些自然形成的凹陷,既减轻了重量,又能让块茎稳固地立在泥里,还能透气排水。”
nbsp他让3D打印机打印出块茎内部的蜂窝结构模型,发现这种多孔结构有着惊人的稳定性和轻量化特性。“如果把杯底设计成类似的凹陷结构,”小林兴奋地说,“既能减少杯底与桌面的接触面积,降低摩擦声,又能让杯底的积水顺着凹陷流走。”
nbsp团队做了无数次试验。他们先是在杯底设计了均匀分布的小凹陷,却发现积水容易积在凹陷里;后来参考块茎表面不规则的凹坑形态,让凹陷的深度和分布随杯底弧度自然变化,积水问题竟迎刃而解。“这和泽泻块茎在泥土里的生长逻辑一样,”原研哉说,“不规则的结构反而更适应环境。”
nbsp原研哉还发现,泽泻块茎的蜂窝结构能起到很好的隔热作用。“这对茶杯来说太重要了!”他让工匠在杯底的凹陷处做了细微的中空处理,既保留了仿生形态,又增强了隔热效果。当测试者拿起装满热水的杯子时,都惊讶地说:“明明水很烫,杯底却一点都不烫手!”
nbsp这些从泽泻块茎得到的灵感,让“水韵”系列的功能性更上一层楼。原研哉在设计笔记里写道:“叶片教会我们如何与水相处,块茎则教会我们如何与环境相处。”茶具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呼应着这株植物的生存智慧。
nbsp第四回nbsp陶土试作nbsp形初成
nbsp京都的百年窑厂里,老师傅们第一次见到如此“奇怪”的茶具模具——壶身不是规整的球形或圆柱形,而是带着类似叶片的自然起伏;杯底布满不规则的凹陷,像被虫蛀过的痕迹。“这样的形状,烧制时很容易变形。”老工匠皱着眉头说,手里的陶土在模具里显得格外不听话。
nbsp原研哉没有让步。他带着团队住在窑厂附近,每天和工匠们一起调试陶土的配比、烧制的温度。“要让陶土在高温下‘记住泽泻叶的弧度。”他让助手用慢镜头拍下陶土在窑内的变化,观察哪个部位的弧度最容易坍塌,然后针对性地调整模具的支撑结构。
nbsp第一个成功出炉的茶壶,带着窑火的温度被放在桌上。壶身的曲线果然像一片半卷的泽泻叶,从壶柄到壶嘴的线条流畅得仿佛一气呵成。当原研哉往壶里注水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水流从壶嘴流出时,没有丝毫溅落,像一条连贯的银线,落入下方的茶杯里,发出“叮咚”的轻响,清脆却不刺耳。
nbsp“这声音……像露水落在泽泻叶上。”小林轻声说。原研哉微笑着点头,他特意将壶嘴的出水口设计成类似叶尖的锐角,又打磨得格外光滑,就是为了让水流形成这种“滴落有声却不刺耳”的效果。
nbsp茶杯的试作也充满挑战。那些模仿块茎凹陷的杯底,需要工匠用特制的工具手工按压,才能形成自然的不规则形态。有个年轻工匠不耐烦:“直接用机器压不就好了?”原研哉指着窗外的泽泻田:“你看哪两片叶子是完全一样的?自然的美,就在于它的‘不完美。”
nbsp三个月后,第一套完整的“水韵”茶具摆在了工作室的展示台上。茶壶的弧身泛着陶土的温润光泽,茶杯的凹底在灯光下形成细碎的阴影。当热水注入,壶身的温度让陶土的颜色微微变深,像泽泻叶被雨水打湿后的样子。原研哉端起茶杯,指尖触到杯底的凹陷,忽然想起湿地里那株承托露水的泽泻——原来最动人的设计,从来都不是创造,而是发现自然早已写好的答案。
nbsp(上卷终)
喜欢。
《泽叶承露:水韵茶具的诞生》上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