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启新章 本草焕今辉》上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汤”,说能“防砂石堵尿道”。原来他们发现,长期酿酒者尿液易浑浊,而喝此汤后,尿液清澈,也少患石淋。这便是民间对泽泻抑制结石的朴素认知,虽不知草酸钙结晶为何物,却在实践中找到了护佑健康的方法。
nbsp周澹园的后人周砚农,在整理祖传医案时,发现一个规律:用泽泻治疗的石淋患者,复发率远低于不用者。他在《澹园医镜》中写道:“泽泻不独能利水,更能洁净水道,使砂石不得聚,此其神妙之处洁净水道”四字,恰似为千年后的实验室结论埋下的伏笔。
nbsp第三回nbsp民间验方nbsp草木藏真机
nbsp清代闽南的土楼,圆弧形的屋檐下挂着一串串泽泻干,褐色的球茎在风中轻轻摇晃,像挂着的小葫芦。楼里的阿婆们,最懂用这草调理身体。她们说泽泻有“三净”之功:净血液,净尿液,净油脂。
nbsp土楼里的铁匠李三郎,常年吃肥肉、饮米酒御寒,四十岁后便觉手脚发麻,眼睑上还长了黄色的斑块。阿婆们说这是“血里有油”,用泽泻配丹参、三七,炖瘦肉给他吃。“这汤苦中带甘,”李三郎喝了月余,发麻的手脚渐渐灵活,“像把血管里的油刮干净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而织渔网的林阿嫂,总被“尿浊”困扰,尿液像淘米水,有时还夹杂着细沙。她母亲教她:“采新鲜泽泻,配车前草,煮水当茶喝,尿就清了。”林阿嫂照做后,果然见效,她还发现,喝这水后,连渔网都织得更细密了——心情舒畅,手也稳了。
nbsp这些民间验方,像散落的珍珠,被地方志零星收录。《漳州府志》“物产篇”记载:“泽泻,土楼人家多植之,切片炖肉,能去膏脂;煮水代茶,可清尿浊,皆验泉州府志》则记下渔民的说法:“出海前饮泽泻汤,可防砂石伤肾。”
nbsp那时的人们,自然不懂什么是“胆固醇”、“甘油三酯”,也不知道“草酸钙结晶”的形成机制,但他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到泽泻对身体的调节作用。这种“知其然”的实践,恰是现代科学“知其所以然”的源头活水。
nbsp第四回nbsp医家探微nbsp典籍留余韵
nbsp清末民初的上海,“存仁堂”药铺的掌柜赵松泉,是个善思的医者。他在整理历代医籍时,发现关于泽泻的记载,除了“利水消肿”,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描述:《名医别录》说它“养五脏,益气力”,《日华子本草》称其“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能益气”。
nbsp“这些‘益气‘养五脏的功效,绝非单纯利水所能解释。”赵松泉在灯下批注,“观其形态,球茎坚实,断面雪白,得水之精而不寒,似有‘洁净之性,能除体内污秽,故能益气。”
nbsp他试着用泽泻治疗“膏浊血症”——患者血液黏稠,易头晕,现代医学称之为“高血脂倾向”。他用泽泻配何首乌、女贞子,发现患者不仅头晕减轻,连脉象都变得流利了。他还发现,对于反复发石淋的患者,长期小剂量服用泽泻,能减少复发,“如清泉常流,砂石难聚”。
nbsp赵松泉将这些探索写入《松泉医话》:“泽泻之功,不止于‘泄,更在于‘清。清者,去其不洁也。血脂、砂石,皆为不洁,故能治之。”这本书虽未广泛流传,却被上海中医学院的图书馆收藏。多年后,一位研究中药现代化的学者偶然读到,惊叹于百年前医者的洞察力——那些基于实践的推测,竟与现代研究如此契合。
nbsp当第一缕晨光透过“存仁堂”的窗棂,照在药柜里的泽泻上,这株古老的草木,仿佛正静静等待着,等待着被现代科技揭开它最后的面纱。它知道,那些在民间实践中积累的智慧,那些在医籍中闪烁的微光,终将在实验室的试管里,汇聚成照亮人类健康的火炬。
nbsp(上卷终)
喜欢。
《泽启新章 本草焕今辉》上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