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金匮:伤寒济世录》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个“胃反”病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身体消瘦,舌苔白腻。说这是“脾胃湿阻,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用泽泻汤加人参、干姜,泽泻白术去湿,人参补脾气,干姜温胃阳。病人服药后,呕吐渐止,能吃下食物了。“脾属土,胃主降,脾升胃降,才能纳食消化,”仲景说,“泽泻去湿,让脾土‘得令,清气才能升,浊气才能降,呕吐自止。”
nbsp第八回nbsp金匮成书nbsp经方传世
nbsp建安十三年,张仲景避乱至岭南,在那里整理一生的行医经验。茅屋油灯下,他翻看堆积如山的病案,其中关于五苓散、泽泻汤的记录就有数百条,从南阳的寒疫水肿,到岭南的湿温发热,从孕妇的子肿,到孩童的癫痫,这些方剂在不同病证中展现出的疗效,让他愈发坚信“方证相应”的真理。
nbsp他想起年轻时在白河岸边挖泽泻的情景,想起师父张伯祖的教诲,想起那些因水肿而痛苦的面容,笔尖在竹简上流淌:“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nbsp对于泽泻汤,他写道:“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寥寥数语,却凝结着无数次的实践与思考。他特别注明泽泻与白术的用量,说“此比例不可轻改,盖因湿重者,非此不能去”。
nbsp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编撰中,仲景始终强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泽泻及其方剂的收录,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从先民口传的“水泻”治病经验,到他临床验证的经方,再到典籍中的系统记载,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他在序中写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nbsp这部着作问世后,五苓散、泽泻汤等方剂传遍天下,不知救了多少性命。后世医者研读其书,运用其方,又在实践中不断发挥,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用五苓散治痰湿内停的肥胖;清代叶天士,用泽泻汤加味治湿温眩晕,皆是对仲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nbsp而泽泻,这味白河岸边的水草,也因载入经典,成为中医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甘淡渗湿、泄热通淋的功效,惠及千秋万代。
nbsp结语
nbsp从南阳疫中的摸索,到《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定型,泽泻及其方剂的传承,是中医药“实践出真知”的完美诠释。张仲景以“方证相应”为纲,将泽泻的甘淡渗湿之性,与桂枝的通阳、白术的健脾、茯苓的渗利巧妙结合,创五苓散以通调三焦水液,制泽泻汤以涤饮清窍,既体现了“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原则,又蕴含着“湿去则阳通,浊消则气畅”的大道。
nbsp这些方剂的背后,是对阴阳五行的深刻把握——泽泻属水,能利水湿;白术属土,能健脾制水;桂枝属火,能温阳化气,土水火相生相制,共奏其功。也是对五运六气的灵活运用,根据不同年份的气候特点、不同病人的体质差异,调整配伍与用量,尽显“天人合一”的智慧。从口传的经验,到临床的验证,再到典籍的记载,泽泻的故事,正是中医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动写照。
nbsp赞诗
nbsp白河泽畔生灵草,
nbsp甘淡清灵性自殊。
nbsp能导湿浊归水道,
nbsp可驱痰饮净清都。
nbsp五苓通调三焦水,
nbsp一汤涤荡眩晕符。
nbsp仲景精微传金匮,
nbsp千年济世惠生徒。
nbsp尾章
nbsp如今,在河南南阳的医圣祠里,张仲景的塑像前,常年摆放着泽泻、桂枝、白术等药材,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经方诞生的故事。《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刻本,被一代代医者奉为圭臬,五苓散、泽泻汤仍是临床常用的有效方剂——治水肿用五苓散,疗眩晕用泽泻汤,随证加减,效如桴鼓。
nbsp在现代中药房,药师们抓药时,仍会仔细核对五苓散的配伍:“泽泻十八铢,猪苓十八铢,茯苓十八铢,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这古老的剂量,承载着千年的经验。老中医们在讲解这些方剂时,总会说:“仲景的方,就像天成的规矩,看似简单,却藏着无穷的变化,关键在于‘辨证施治,在于对‘湿与‘水的深刻理解。”
nbsp从东汉的白河岸边,到今天的临床诊室,泽泻及其方剂的疗效,跨越千年而不衰。它提醒我们,中医药的传承,不仅是方剂的照搬,更是对其背后医理的领悟,对实践精神的坚守——就像泽泻始终扎根于水湿之地,中医药也始终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在实践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喜欢。
《泽泻金匮:伤寒济世录》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