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畔恩源录》(下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下卷·灵草传世泽千秋
nbsp第五卷·七情配伍解百忧
nbsp泽泻救了藕花村,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云梦泽沿岸。邻近的芦花洲、菱角湾也遭了水肿病,纷纷派人来求药。阿泽发现,同样是水肿,有的人体寒,喝了生泽泻汤会拉肚子;有的人湿热重,单用泽泻效果慢。他想起老医婆说的“药无定味,适口为珍”,开始琢磨配伍的道理。
nbsp有芦花洲的渔妇,肿得浑身发亮,却总说冷,盖三床被子还发抖,脉摸起来像冰下的石子,沉得打不到。阿泽诊后叹:“这是寒湿困脾,像冬天的沼泽,冰冻结实了,单用泽泻这把‘小铲挖不动,得加把‘火。”遂取泽泻五钱,配附子三钱(辛热,温阳散寒,“相使”泽泻,助其化湿)、白术四钱(甘温,健脾燥湿,“相须”为用),共煎为汤。渔妇喝了三剂,不仅尿量增多,身上还出了汗,说“像冰窖开了窗,暖和气儿钻进来了”。
nbsp又有菱角湾的书生,肿在脸面和下肢,却总觉得口干、口苦,舌头红得像熟透的杨梅,苔黄腻。阿泽说:“这是湿热下注,像夏涝的稻田,又湿又热,得用‘清利的法子。”于是泽泻配滑石二两(甘寒,利窍渗湿)、栀子一两(苦寒,清热泻火),名曰“清湿汤”。书生服后,次日就觉得口苦减轻,五日后肿消,还能提笔写字了。
nbsp阿泽把这些配伍记在竹简上,分“寒湿”“湿热”“脾虚”“肾虚”四类,每类都写清药材比例、煎煮方法。老医婆见了,摸着竹简说:“这哪是药方,是救命的船票啊!”村民们则编了顺口溜:“泽泻配附子,寒肿见了跑;泽泻加滑石,热肿消得早;要是脾太虚,白术少不了——阿泽的方子,条条都是道。”
nbsp第六卷·时序种植传古法
nbsp泽泻越用越广,光靠采野生的不够了。阿泽想:“总不能坐吃山空,得教大家种。”他观察白露滩的泽泻,发现其生长极讲“天时”:春分后撒籽,得“春阳生发”之气,苗才出得齐;夏至后移栽,要“夏火旺盛”之力,茎才长得壮;秋分采收,需“金秋收敛”之性,根才长得实;冬至后翻地,借“冬水闭藏”之机,土才养得肥。
nbsp他带着村民在村边开辟了三亩“泽泻田”,按“春播、夏管、秋收、冬养”的规矩打理。春分那天,阿泽选了饱满的种子,拌上草木灰(借“土气”助发芽),撒在翻松的泥田里,说:“土能克水,草木灰是火土,能壮苗的阳气。”夏至时,他教大家给泽泻“间苗”,株距留一尺,说:“太密了争阳光,太稀了浪费地,阴阳调和才长得好。”
nbsp有年夏天,连着下了半月雨,泽泻田积水过深,叶子开始发黄。阿泽急了,带领村民挖沟排水,还往田里撒了些石灰(温性,能燥湿),说:“水多了伤阳,得补点‘火气。”没过几日,叶子果然转绿,长得比以前更精神。秋收时,村民们发现,按阿泽的法子种的泽泻,根茎比野生的大一圈,色白如玉,断面的粉性更足,药效也更好。
nbsp阿泽还琢磨出“炮制”的门道:新鲜泽泻性偏寒,他教大家用黄酒蒸(“酒炙”),说“酒是阳火酿的,能减它的寒气”;要是治肾虚水肿,就用盐水泡(“盐炙”),“盐入肾,能引药归经”。这些法子传到邻村,连外乡的药农都来学,白露滩的泽泻田,渐渐扩展到数十亩,成了“救命田”。
nbsp第七卷·口传心授续薪火
nbsp阿泽四十岁那年,得了场风寒,身子大不如前。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便把最得力的三个徒弟叫到跟前,一个教认药辨性,一个教配伍组方,一个教种植炮制。
nbsp他给认药的徒弟讲“泽泻四辨”:“辨叶,要尖如箭镞、带白霜的;辨根,要圆如珍珠、色白的;辨气,要清苦带辛的;辨味,要先苦后甘的——差一点,药效就偏了。”给组方的徒弟讲“七情要诀”:“‘相须增力,‘相使助功,‘相畏减毒,‘相杀去害,‘相恶勿用,‘相反禁配,‘单行宜轻——配伍如处世,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给种药的徒弟讲“四时宜忌”:“春忌寒,夏忌涝,秋忌早,冬忌燥——顺天则收,逆天则荒。”
nbsp徒弟们把这些话记在心里,又传给自己的儿孙。村里的老人们则把阿泽的故事编成歌谣,让孩童传唱:“云梦泽,水茫茫,出了个阿
《泽畔恩源录》(下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