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泽泻传奇:禹甸水精录》(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岸,只见泽泻茎叶随风俯仰,而堤身稳如泰山。监工叹曰:“此物不仅能治人之水,更能治地之水,真乃‘水精也!”

    nbsp禹立于堤上,见泽泻与芦苇共生,根系在水下交织如锦,笑曰:“草木之性,顺则为用。泽泻生于水,故知水之性;扎根土,故知土之理。人能法自然,何患水不治?”遂命史官记之:“龙门堤成,赖泽泻之根,固土如金汤。”

    nbsp第八卷·四时采收传后世

    nbsp水患渐平,禹令伯岐总结泽泻之用,以备载入典籍。伯岐遍历九州,记录各地采收之法:

    nbsp“春三月,泽泻苗生如箭,此时根嫩如乳,性偏寒凉,宜治小儿湿热;夏六月,叶茂如盖,根始饱满,性稍缓,宜治成人水肿;秋九月,茎叶枯黄,根得金气而坚,色白如脂,药力最盛,可治重症水臌;冬十二月,根藏于土,得寒凝之气,性沉而敛,宜配伍温药,治阳虚水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又访农叟,知其种植之诀:“冬至后翻耕沼泽,使土气疏松;春分撒籽,待苗长三寸移栽,行距一尺,株距八寸,使根有舒展之地;夏至后灌水至半尺,令根在湿中得气,不腐不烂;秋分前排水晒田,使根收日月精华,粉性十足。”

    nbsp伯岐将此编成《泽泻月令》,刻于青铜方鼎,立于洛阳太庙。鼎文曰:“泽有精草,其名泽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四时者,药之良也。”

    nbsp大禹见之,叹曰:“此物自洪荒中来,救万民于水厄,其功不在疏导江河之下。然草木无言,唯智者识之。后世医者,当记‘实践出真知,勿以古籍所限,勿以传闻为凭,亲尝亲验,方得药之真味。”

    nbsp结语

    nbsp九州水定,禹铸九鼎,泽泻之功,虽未铭鼎文,却已刻于万民记忆。伯岐所着《神农本草经》(后世托名神农,实含禹时经验)载:“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消水,益气力,久服耳目聪明。”寥寥数语,藏尽洪荒岁月的实践与智慧。

    nbsp自禹而后,泽泻随医家足迹,入汤方,济苍生于病痛;植堤岸,护沃土于洪流。它生于污泥而质皎洁,性泄水而能辅补,恰如中国医者之道:法自然,合阴阳,辨五行,调七情,于平衡中见生机,于实践中得真知。

    nbsp赞诗

    nbsp泽畔青茎抱玉根,洪荒济世显灵真。

    nbsp三经通调水为路,五味兼融性自匀。

    nbsp配伍应知寒与热,采收须顺夏和春。

    nbsp禹功不在鼎彝上,草木无言泽万民。

    nbsp尾章

    nbsp千年流转,《伤寒论》以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承伯岐“泽泻配白术”之意;《本草纲目》详载其“去旧水,养新水”之理,释禹时“利水而不伤正”之秘。

    nbsp今福建建瓯、四川彭山仍广种泽泻,农民依“水稻泽泻油菜”轮作,循“春种秋收”之序,延续着大禹时代的生态智慧。药农采收时,仍会念叨那句古老的歌谣:“白根藏泥中,能疏九河洪;一煮清如水,再服病无踪。”

    nbsp这株曾伴随先民走出洪荒的水泽精草,始终在诉说:中国医药的智慧,从来不是书斋里的玄想,而是泥土中长出的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永恒回响。

    nbsp(全篇终)

    喜欢。

《泽泻传奇:禹甸水精录》(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