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幕阜白术军》(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盛。广州十三行的药商听闻平江白术之名,特地派人来收购。邹家后人邹玉堂,是个见过世面的,他说:“咱的白术,不光要供朝廷,还要让外乡人也能用得上。”他定下规矩:卖给药商的白术,必须是三年生以上的“老术”,每斤要保证有多少个朱砂点,少一个就减价。

    nbsp药商把平江白术装船,沿长江而下,经广州远销东南亚。在越南,华侨用白术配当归,治“产后虚损”;在新加坡,中医用白术配陈皮,治“水土不服”。有个马来苏丹,患“腹胀”多年,服用平江白术汤后痊愈,竟派人来平江,想聘邹玉堂去当御医。邹玉堂笑着回绝:“白术离了幕阜山的土,就没那么灵了,我得守着这根。”

    nbsp道光年间,《岳州府志》编修,特地来平江考察,将白术的种植、炮制、功效详细记入:“平术,春种秋收,阳坡黄土为佳。其性甘温,入脾经,燥湿健脾,治虚劳、水肿、泄泻……”还收录了邹家的“七情配伍歌”:“术配茯苓水湿消,术配干姜寒泻疗,术配人参气力增,术配当归血自调。”这些文字,让口传的经验有了文献依托,也让平江白术的名声更响。

    nbsp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召开,中国馆里,平江白术与茅台、丝绸同台展出。其雪白的根茎、密布的朱砂点,吸引了各国商人的目光。有位美国药商尝了白术粥,感叹:“这来自中国的‘土精,竟有如此温润的力量!”最终,平江白术斩获金奖,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这株从三国军营走出的灵草,终于走向了世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第八卷:结语·赞诗·术道永恒

    nbsp时光流转,幕阜山的阳坡上,白术依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邹氏后人仍守着“顺天时、合土性”的古训,只是如今用上了科学的种植方法,产量更高,品质却不减当年。当地建起了白术博物馆,墙上挂着《岳州府志》的记载,玻璃柜里陈列着当年巴拿马博览会的奖牌,还有邹家传下来的竹刀、药篓——这些物件,诉说着一株草的传奇。

    nbsp平江白术的故事,是中国传统医学“实践先于文献”的鲜活注脚:从邹郎中在军营里的临场配伍,到《岳州府志》的系统记载;从山民口传的种养口诀,到国际舞台的金奖认证,它始终在“生活实践”与“文化升华”中成长,印证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

    nbsp平术赞诗

    nbsp幕阜山中藏玉根,千年雨露育灵真。

    nbsp春抽紫芽承木气,秋实琼肌聚土精。

    nbsp曾救三军消湿疫,亦随贡使入宫廷。

    nbsp而今四海传声誉,不愧南州第一珍。

    nbsp尾章

    nbsp白术,这株得中央土气的灵草,它的传奇,不在神异,而在“接地气”——接幕阜山的黄土气,接邹氏药农的烟火气,接三军将士的汗血气,接中外患者的期盼气。它告诉我们:最好的药材,永远生长在生活的土壤里;最伟大的智慧,往往藏在代代相传的实践中。

    nbsp如今,当你走进平江的白术田,仍能闻到那股温厚的香气,像千年前邹郎中熬药的味道,像三国军营里飘出的药香,更像这片土地对生命的温柔馈赠。这香气里,藏着中医药的根,也藏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永恒追求。

    nbsp(全卷终)

    喜欢。

《幕阜白术军》(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