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白术隐仙录》(上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是山精慈悲。”他带村民到谷口,指着云雾缭绕的青芝谷:“这药喜阳坡沃土,怕铁器污秽,采时需心诚。你们看,我用竹刀挖,留三分之二根茎在土中,来年还能再长——这叫‘永续,也是祖父教的。”村民们从此也学他,采白术时心怀敬畏,谷中的白术反而越长越茂。

    nbsp第三卷:顽童惊变,童子现形

    nbsp明成化年间,青芝谷来了一户逃难的人家,户主姓李,带着个十岁的儿子阿福。阿福生性顽劣,听说谷中有“会变童子的白术”,便趁父亲不注意,偷偷溜进谷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此时正值中秋,土运平气,月色如银。阿福躲在岩石后,果然见白术坡上有个白衣童子,约七八岁模样,肌肤雪白,发髻上插着一朵黄菊,正追着萤火虫嬉戏。童子笑声清脆,所过之处,白术叶片都微微颤动,散出比往日更浓的香气。

    nbsp阿福又惊又喜,想起镇上药铺老板说过“抓住白术童子能卖千两银”,便悄悄摸过去,猛地扑上前。谁知指尖刚要触到童子衣角,童子竟化作一道白光,“嗖”地钻进一株粗壮的白术根茎中,原地只留下一片带着露珠的菊瓣。

    nbsp阿福不死心,掏出随身携带的铁铲(村民禁用铁器采白术,他却不知),对着那株白术猛挖。刚挖了两铲,突然见根茎断面渗出殷红汁液,如流血一般,紧接着,周围的白术叶片纷纷合拢,谷中刮起一阵冷风,吹得阿福头皮发麻。他吓得扔掉铁铲,连滚带爬地跑出谷,从此再不敢靠近青芝谷。

    nbsp次日,秦伯入山采药,见那株被挖的白术周围,黄土竟变成了红褐色,如凝固的血。他叹道:“贪心触怒山精,这坡上的白术怕是要隐一段时间了。”果然,接下来的三年,青芝谷的白术变得极难寻觅,即便找到,根茎也瘦小如指,朱砂点稀疏——这是山精以“隐”示警,告诫世人不可妄求。

    nbsp第四卷:医者求道,病案彰灵

    nbsp三年后,南阳来了位医者,姓郭名雍,精研《伤寒论》,听闻伏牛山白术有灵,特地前来寻访。他不像药商那般急功近利,而是在谷外住下,每日观察白术的生长,记录其随节气、气运的变化。

    nbsp郭雍发现,受阿福惊扰的那片白术坡,在“土运渐复”的年份,又开始复苏。他见秦伯采药时念念有词,便请教其中缘由。秦伯说:“白术属土,土性厚德载物,却最恶贪戾。心诚者采之,药效能增三分;心术不正者采之,药效减半,甚至有害。”

    nbsp郭雍将信将疑,取秦伯采的白术与自己偶然挖到的“隐态白术”(根茎瘦小者)对比:前者煎出的药汤香气醇厚,服后腹中温煦;后者药味寡淡,服后竟有些胀气。他由此悟到:“药之灵性,实乃天地正气所聚,与人之诚心相感。”

    nbsp一案:脾虚水肿

    nbsp镇上有个屠夫,常年食肉饮酒,患上腹胀水肿,按之凹陷不起。郭雍用秦伯采的白术配茯苓、猪苓,“白术健脾为君,苓类利水为臣,土能制水,如堤坝拦洪。”屠夫连服十日,水肿渐消,感叹:“这药竟比肥肉还暖心。”

    nbsp二案:妇人带下

    nbsp农妇王氏,白带清稀量多,腰膝酸软。郭雍诊为“脾虚湿盛”,用白术配山药、芡实,“白术燥湿健脾,山药、芡实固涩止带,三药相须,如燥湿而兼固本。”王氏服半月,带下即止。

    nbsp郭雍将这些病案与观察所得,写入《青芝谷白术记》,其中写道:“白术,山精也,其性甘温,归脾土,能燥湿而不伤正,补益而不滞气。采之需顺四时(秋采为佳),敬天地(忌用铁器),方能得其全性。”这本书虽未广为流传,却在南阳医者中手抄传看,成为“实践先于文献”的又一见证。

    nbsp而青芝谷的白术,依旧遵循着“隐世”的法则:遇诚心求药者,便在其梦中示以生长之处;遇贪心攫取者,便遁入土中,只留空穴。这种灵性,与其说是神通,不如说是草木对天地大道的坚守——正如秦伯常说:“山精怕的不是人,是人心的贪婪;护的不是自己,是天地生养的平衡。”

    nbsp(上卷终)

    喜欢。

《白术隐仙录》(上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