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芝术记》(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润之,湿者燥之,阴阳调和,方为正道。”
nbsp御医依言调整方剂,以白术配麦冬、玉竹、沙参,名“润燥健脾汤”。患者服后,不仅干咳得止,大便也通畅了,众人皆叹:“白术竟能随天时变易,真是神药!”
nbsp武帝望着窗外飘落的黄叶,若有所思:“朕从前以为,长生之道在于服食仙药,如今才明白,顺应天时、调和阴阳,才是真正的长生之术。白术能应岁运而变,不正是‘天人合一的写照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此后,武帝不再执着于炼制金丹,而是更注重“顺时养生”:春日食白术疏肝粥(配柴胡),夏季饮白术解暑汤(配藿香),秋日服白术润燥茶(配梨汁),冬日炖白术温补汤(配羊肉)。他还命人将终南山的白术种子分发到各地,让百姓依时种植,服食养生。
nbsp元封元年,武帝再次东巡,路过当年遇见老翁的渭水之畔,见两岸田地里长满了白术,金黄的叶片在风中摇曳。当地百姓告诉他,自从种了白术,脾胃病少了,长寿的人也多了。武帝望着这片“白术田”,感叹道:“此草虽微,却能福泽万民,比蓬莱仙药更可贵啊!”
nbsp第八卷:薪火相传,道贯古今
nbsp后元二年,汉武帝驾崩,享年七十岁,虽未如老翁般活到百岁,却已是西汉帝王中寿命较长的一位。临终前,他命人将《白术七情录》与种植白术的农书存入兰台(皇家图书馆),嘱咐后世子孙:“白术乃天地所赐,养脾胃,固后天,当世代传承,惠及苍生。”
nbsp时光流转,西汉灭亡,东汉兴起,白术的传说却从未断绝。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收录了以白术为主药的方剂三十余首,如“理中丸”(治脾胃虚寒)、“真武汤”(治阳虚水肿),将白术的应用推向新的高度。他在书中写道:“白术,脾家要药,能培土以制水,燥脾以胜湿,凡属脾虚湿盛之证,皆可选用。”
nbsp唐代,《新修本草》将白术列为“上品”,明确记载其“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这些功效,正是从汉武帝时代的实践中总结而来。
nbsp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参苓白术散”问世,以白术配伍人参、茯苓、莲子等,成为治脾虚泄泻的千古名方,至今仍广泛应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是详细记载了白术的种植、炮制、配伍之法,称其“始自汉武,传于后世,实为健脾第一要药”。
nbsp白术赞诗
nbsp汉武巡边遇仙翁,鹤发童颜气如虹。
nbsp自言久服山精水,齿落重生步如风。
nbsp甘温禀受中央土,苦燥能驱湿浊凶。
nbsp四气合宜调五脏,七情相济妙无穷。
nbsp春生夏长循天道,秋收冬藏蕴化工。
nbsp莫道长生无觅处,一术能培后天功。
nbsp结语
nbsp从汉武帝遇见白发老翁,到白术成为中医健脾的“要药”,这段传奇印证了中国传统医学“实践先于文献”的智慧。最初,它只是民间口耳相传的“山精”,因汉武帝的推崇而进入宫廷;而后,医者们在无数病案中探索其性味、配伍,最终写入典籍,成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典范。
nbsp白术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长生”,并非虚无缥缈的仙术,而是顺应天地规律、养护脾胃的大道;所谓“良药”,也并非遥不可及的仙草,而是蕴藏在山川田野中,等待人们去发现、去实践的草木精灵。
nbsp如今,终南山的白术仍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仍在呵护着亿万百姓的脾胃。这株从汉代走来的药草,早已超越了“长生”的符号,成为“天人合一”理念的鲜活载体,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生生不息。
nbsp(全卷终)
喜欢。
《汉武芝术记》(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