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瑶洲润肺记》(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色白如脂,断面有光泽,味甘带微苦,咽后喉间润;伪者生湿地,根多分枝,色暗沉,味辛涩,咽后发燥。”

    nbsp李大夫惊醒,连夜写下《沙参辨》,贴在药铺门口:“辨沙参,先观其色,次验其味,再试其性——真者泡水,水色清澈,饮之润喉;伪者泡水,水色浑浊,饮之呛喉。”百姓按此法鉴别,果然识破了假药。

    nbsp瑶洲的沙参因质优,被官府列为“贡品”,张伯被推举为“沙参监采官”,定下“三不采”规矩:未及三年生者不采,根条细弱者不采,虫蛀霉变者不采。采挖时需用竹刀,忌用铁器,说是“铁器伤土气,会损药灵”。这些规矩虽无明文,却被瑶洲人奉为圭臬,代代相传,这便是民间实践中“未载于书却重于书”的智慧。

    nbsp第八回nbsp岁运失常生怪病nbsp五运六气定方基

    nbsp又过数年,岁在庚申,五运属金,六气“阳明燥金”太过,秋燥之气比丙戌年更烈,且夹着“寒水”余气,人患咳嗽多兼畏寒,医者用温药则助燥,用凉药则增寒,束手无策。

    nbsp李大夫已至暮年,卧病在床,听闻此事,让弟子取来《五运六气大全》,指着其中“燥金太过,肺金受邪,当以甘寒补阴,佐以辛温散寒”一句,喘息道:“用……用沙参三钱,配生姜两片……沙参润其燥,生姜散其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弟子依言配药,给一位畏寒干咳的老妪服用,果然一剂咳减,三剂病愈。消息传开,医者们纷纷效仿:遇纯燥者,沙参配麦冬;遇燥夹寒者,沙参配生姜;遇燥夹湿者,沙参配茯苓。因时制宜,随证加减,竟将这场怪病平息下去。

    nbsp瑶洲的沙姑见此情景,知沙参的药性已与天地节律相融——春生时采其芽,可清初生之燥;秋收时采其根,能补岁末之虚;遇金运太过则重用,遇水运太过则轻用。她化作一阵清风,拂过沙参丛,根茎上的露珠滚落,如泪如珠,似在感叹:草木顺应天时,人用药亦当顺天时,此乃“天人合一”的真意。

    nbsp结语

    nbsp瑶洲沙参的故事,自民间口传至医案记载,从单方应用到配伍变化,恰似一株沙参的生长——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沐自然之雨露,经岁月之沉淀,终成医林瑰宝。它告诉世人:良药不仅在草木本身,更在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洞察,在“实践出真知”的探索中,在“口传”与“文献”的互动里。

    nbsp赞诗

    nbsp瑶洲有草名沙参,玉质冰心润肺金。

    nbsp甘寒能补阴虚火,清轻可解燥邪深。

    nbsp相须玉竹添真味,相使川芎达上岑。

    nbsp岁月流传经验在,天人合一见仁心。

    nbsp尾章

    nbsp数百年后,《本草诗》问世,赵瑾叔以“虚不受补用沙参,补阴虚咳保肺经”概括其功;傅青主论药时,亦常举沙参配伍之例。瑶洲的沙参依旧生长在溪畔,张伯的后人仍守着“三不采”的规矩,而那些关于沙参的故事,早已融入中医药的血脉——它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见证,是草木与人、自然与智慧共生的缩影。正如沙姑曾言:“天地生草木,本为养众生,医者识其性,方不负造化恩。”

    喜欢。

《瑶洲润肺记》(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