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昆嵛仙草记:老母鸡肉的阴阳传奇》上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秋结实,得金气而敛;冬藏根,得水气而蓄。其根味甘带微苦,甘入脾,苦入心,性微寒,恰能清你夫君肺中之火,补其肾中之阴。只是采挖需循‘秋收之理,虽未到深秋,然此草已吸足春夏之气,可轻挖旁支,留其主根,待来年再发。”nbsp说罢,老妪教她以竹刀沿根须边缘刨土,避免损伤须根,采了三株便让她停手:“物不可尽取,需留生机。”

    nbsp第三卷:砂罐煮汤,四气调和

    nbsp林氏谢过老妪,怀中揣着南沙参,如捧至宝般奔回家中。此时王诚已陷入半昏迷,嘴唇干裂起皮,呼吸时胸口起伏微弱,似有痰声阻塞。林氏想起老妪的话,取来家中最旧的砂罐——那是婆婆传下来的,罐底结着厚厚的茶垢,据说能聚气。

    nbsp她将南沙参洗净,不去皮,切成薄片,见其断面呈黄白色,有细密的纹理,如树木的年轮。按老妪所嘱,先以不老泉的水浸泡半个时辰,待水色微微泛白,再置于文火上慢炖。砂罐咕嘟咕嘟地响,水汽袅袅升起,在茅屋的房梁上凝成水珠,顺着茅草缝隙滴下来,打在陶碗里,发出清脆的声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炖至一个时辰,满屋都飘起那股奇异的香气,初闻似新米煮饭,再闻如老鸡煨汤,最后竟带些参汤的醇厚。林氏揭开罐盖,见汤色澄黄,南沙参片已变得半透明,用筷子夹起一片,入口微苦,细嚼却回甘,咽下去时,喉咙里如沐春风,燥意全消。

    nbsp她扶起王诚,用小勺将汤一点点喂入他口中。初时王诚牙关紧闭,汤液顺着嘴角流下,林氏便用棉签蘸着汤,轻轻抹在他唇上、舌上。半个时辰后,奇迹竟发生了——王诚的喉结动了动,忽然咳嗽一声,咳出一口带着血丝的浓痰,随后缓缓睁开眼,沙哑地说:“这汤……好香……”

    nbsp当晚,林氏又炖了半株南沙参,王诚竟能自己喝下半碗。夜半时,他不再震颤,只是微微出汗,林氏摸他额头,滚烫已退,后腰的肿胀也消了些。按中医“四气五味”之说,南沙参性微寒,清了他肺中的虚火;味甘,补了他耗损的阴液;微苦,又能燥湿化痰,恰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对症之法。

    nbsp第四卷:药食同源,生机渐复

    nbsp连服三日南沙参汤,王诚已能坐起,只是仍觉乏力,说话声音低微。林氏又去山中寻那老妪,却只见泉边的南沙参又冒出几株新苗,老妪踪迹不见,唯有一片枯叶落在泉水中,上面用炭笔写着:“单味力薄,可配山药、莲子,助脾运化。”

    nbsp林氏恍然大悟:南沙参入肺、胃经,能滋阴润燥,然久病必伤脾,脾为后天之本,若脾弱不能运化,再好的药也难起效。山药味甘性平,入脾、肺、肾经,莲子味甘涩,入脾、肾、心经,三者配伍,正是“七情”中的“相须”——南沙参滋阴,山药健脾,莲子固肾,合起来阴阳兼顾,五行相生。

    nbsp她便在砂罐中加入自家种的山药、去年收的干莲子,与南沙参同炖。汤味更显醇厚,王诚喝了几日,不仅咳嗽止了,胃口也开了,能吃下小半碗米粥。村人来看他,见他脸上渐渐有了血色,都啧啧称奇:“这‘老母鸡肉果然是仙草!”

    nbsp一日,王诚望着窗外的玉米田说:“我想起小时候,祖父也用这草治过村里的张阿婆,她那时咳得直不起腰,吃了这草根炖的汤,慢慢就好了。”nbsp林氏这才明白,原来这草救人的事,早就在村里流传,只是没人知道它的名字,更不知其道理,只当是“老母鸡”成了精,化作仙草护佑渔家。

    nbsp此时已近芒种,田埂上的马齿苋长得正旺,院角的紫苏也抽出了紫叶。王诚体内的阴阳渐渐调和,阳气如春日初升,缓缓舒展;阴液似晨露滋养,慢慢充盈。他知道,自己能活下来,不仅是靠这南沙参的药力,更是靠天地间那股“生生不息”的正气——正如老祖宗说的“天人合一”,人在自然中受病,也在自然中得愈。

    nbsp(上卷终)

    喜欢。

《昆嵛仙草记:老母鸡肉的阴阳传奇》上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