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使用和炮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历史演变情况[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毒增效”角度阐释蜜炙的意义。
nbsp四、清代:生炙分用精细化,临床定位明确(1644年1912年)
nbspnbsp临床应用分化:清代医家进一步明确生炙黄芪的“主治边界”:
nbspnbsp生黄芪:主攻“表虚自汗、水肿、疮疡”,如《医宗金鉴》用生黄芪配防己、白术治“风水泛滥型水肿”(防己黄芪汤),强调其“走表利水、固卫止汗”;王清任《医林改错》创“补阳还五汤”,用生黄芪(量达120g)配活血药治“气虚血瘀中风”,取其“生用性浮,能升阳益气,推动血行”。
nbspnbsp蜜炙黄芪:专攻“内伤气虚”,如《本草备要》总结“蜜炙黄芪补三焦之气,尤以补肺气、脾气为着”,《温病条辨》用蜜炙黄芪配人参、麦冬治“气阴两虚证”,体现“蜜炙甘缓,助黄芪补中益气”的协同作用。
nbspnbsp炮制理论成熟:《修事指南》(清代)系统总结:“黄芪生用固表利水,炙用补中益气,蜜能甘缓,故炙后性缓,专走中焦”,将炮制方法与药物归经、功效直接关联,形成“炮制药性主治”的完整逻辑链。
nbsp五、现代:炮制标准化与科学验证(1912年至今)
nbspnbsp炮制工艺规范化:现代药典明确生黄芪与蜜炙黄芪的法定标准:
nbspnbsp生黄芪:取原药材,净制后切片,干燥即得;
nbspnbsp蜜炙黄芪:取炼蜜(每100kg黄芪用蜜25kg),加适量开水稀释,与黄芪片拌匀,闷透后文火炒至深黄色、不粘手为度。
nbsp工艺改进体现在“蜜的用量”“炒制温度”的量化控制(如用恒温炒药机替代传统明火,避免过度焦化)。
nbspnbsp临床应用扩展:在传统“生炙分用”基础上,现代临床将黄芪用于免疫调节、心血管疾病等领域:
nbspnbsp生黄芪:常用于慢性肾炎水肿、过敏性鼻炎(取其“固表抗过敏、利水消肿”);
nbspnbsp蜜炙黄芪:多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胃下垂(取其“补中益气”),且研究证实蜜炙可促进黄芪甲苷(主要有效成分)溶出(含量较生品提升约20%),增强免疫调节与抗疲劳作用。
nbsp总结:演变核心逻辑
nbsp黄芪的使用与炮制演变,本质是“实践探索理论总结工艺优化”的循环:从早期“生用治虚实”的粗放,到宋代“蜜炙法定化”的规范,再到清代“生炙分用”的精细化,最终通过现代科学验证其合理性。这一过程印证了中医药“以效为纲、以理为据”的发展规律——药物的炮制与应用,始终围绕“临床需求”不断优化,而蜜炙法的诞生与成熟,更是“药物性能与辅料功效协同”的经典案例。
喜欢。
黄芪的使用和炮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历史演变情况[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