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麻黄考》上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蕲州爆发“水肿”,患者多“一身悉肿,按之凹陷,恶风无汗”。李时珍用麻黄茎配生姜皮、白术,治一个“水肿兼咳喘”的农夫,农夫汗出尿增,三日肿消,印证了“麻黄利水消肿”。他进一步发现,若水肿兼“产后血滞”(恶露不畅),加当归、益母草,既能利水,又能活血,有个产妇用此法,肿消而恶露畅,叹:“这药能治水,还能通血,真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李时珍将这些发现汇总,拓展了麻黄的主治:“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他解释:“麻黄能通阳,阳通则寒散、水行、血活,故诸症皆愈。”
nbsp有个质疑的医者,用麻黄治“阴虚赤目”(非风寒郁滞),果然无效,反致眼干。后按李时珍之说,改用滋阴药,才效,医者叹:“李公不仅说清麻黄能治啥,还说清了能治‘哪种,这才是真学问!”
nbsp第三章:炮制明法度,去节泡黄汁
nbsp李时珍的炮制房里,摆着五组麻黄:生品带根节、生品去根节、沸汤泡去黄汁者、蜜炙者、酒炒者。他正对比它们的药效。
nbsp“师父,为何要去根节?”庞宪指着带根节的麻黄。李时珍让一个“风寒表实”的患者服带根节的麻黄汤,患者汗出不畅,还说“喉咙发紧”;换用去根节的麻黄汤,患者汗出匀净,无不适。“根节性涩,能滞汗出,”李时珍解释,“故用茎需去根节,免其滞涩。”
nbsp他又试验“沸汤泡去黄汁”:取去根节的麻黄,用沸水浸泡片刻,捞出晒干,其辛烈之味减了大半。让一个“风寒表实兼胃弱”的书生服之,书生既汗出病愈,胃又不灼痛,说:“这药比生的温和多了。”
nbsp“黄汁是麻黄的‘燥烈之精,”李时珍批注,“沸汤泡去之,能减其温燥,不伤胃津。”他还发现,蜜炙能进一步缓和其性,适合“咳喘兼虚”者;酒炒则能增强其“通血”之力,适合“产后血滞”者。
nbsp经过百次试验,李时珍定下规范的炮制流程:“凡使,须去根节,寸斩,沸汤泡去黄汁,晒干用。若治咳喘兼虚,蜜炙;若治产后血滞,酒炒。”
nbsp蕲州的药商按此法炮制麻黄,销量大增,掌柜笑着说:“按李公的法子,麻黄又安全又有效,谁不爱用?”
nbsp第四章:集腋成巨着,系统定麻黄
nbsp万历六年,《本草纲目》的“草部·麻黄”条即将定稿。李时珍看着案头的手稿,上面系统总结了麻黄的部位功效、主治拓展、炮制方法:
nbsp“麻黄茎发汗,根止汗,盖其性相反如此。用茎则去根节,用根则去茎苗,避免误用。
nbsp主治: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及伤寒头痛,无汗而喘。
nbsp炮制:凡使,须去根节,寸斩,沸汤泡去黄汁,晒干用。蜜炙可减其温燥,酒炒能助活血。”
nbsp这短短数十字,凝聚着他二十余年的心血:从雨湖畔的观察,到湖广各地的验证;从纠正茎根混用的乱象,到拓展新功效;从摸索炮制方法,到形成规范流程。
nbsp他在“发明”(按语)中写道:“麻黄之功,全在‘通阳。茎通阳以发汗、平喘、散目肿、利水、通血;根收阳以止汗。前人言其‘发汗‘止汗,未言其‘通阳之理,今明之,庶不致误用。”
nbsp书稿完成那日,李时珍带着庞宪去药圃,看着麻黄青劲的茎与盘错的根,感叹:“这草,从前像个蒙着脸的人,今人知其茎能发汗,根能止汗,炮制能减其烈,主治能及诸症,总算把脸看清了。”
nbsp庞宪问:“师父,您费这么大劲,值得吗?”李时珍指着远处因误用麻黄根而差点出事、后经他救治痊愈的农夫,说:“能让医者不再用错,患者不再受苦,再大的劲,也值得。”
nbsp《本草纲目》中麻黄的记载,上卷至此暂结。但它所确立的“部位区分”“功效系统”“炮制规范”,将在后世的医学实践中,成为医者用药的“指南针”,让这株草的每一部分,都能在合适的地方发挥最大的价值,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雨湖畔,李时珍对“辨药真、治人安”的执着追求。
nbsp(上卷终)
喜欢。
《本草纲目·麻黄考》上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