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蜀道芎魂》下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蜀道芎魂》

    nbsp下卷

    nbsp第五回nbsp东坡寓芎意nbsp贬途见韧姿

    nbsp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行囊里除了笔墨,还有一包从蜀地带的川芎籽。船过赤壁,江风如刀,他旧疾头风复发,痛得蜷在舱中,恍惚间竟看见剑门的岩缝——那里的川芎,根须绕着岩石转了三圈,终究扎进了沃土。

    nbsp他挣扎着起身,将川芎籽埋在东坡的菜园里。黄州的土是黑壤,少了蜀地的火气,长出的川芎根块比剑门的肥,辛味却淡了些,像被江风磨平了棱角。可它的根须依旧倔强,绕过菜畦的竹篱,扎进邻家的菊圃,与菊花的根缠在一起——后来苏轼写“菊残犹有傲霜枝”,总觉得那菊花的韧劲里,掺了川芎的魂。

    nbsp在黄州,苏轼常采川芎叶泡茶。友人秦观来访,犯了“秋愁”,整日唉声叹气,喝了他的芎叶茶,竟说“心头像开了扇窗”。苏轼笑道:“这草生在蜀道时,能穿岩破石;到了黄州,也能解人愁肠,像咱蜀人,到哪儿都能扎根。”他在《东坡志林》里写:“芎藭生蜀道则刚,生江左则柔,然‘通之性不变,恰如君子,随境而变,守心不移。”

    nbsp后来他迁任汝州,又把川芎籽带到中原。当地医者见他用川芎配芍药治肝郁头痛,不解其故,苏轼解释:“蜀道多风,芎需刚劲以通;中原多郁,芎需柔润以和,配伍如处世,刚柔相济方为上策。”医者叹服,这法子渐渐传开,成了中原治“文人郁证”的良方。

    nbsp元佑年间,苏轼回朝,路过剑门,特意去看当年那株川芎。它已长得如碗口粗,根须穿透岩石,扎进对面的崖缝,像座横跨深谷的桥。守关的老兵说:“这草通了两山的气,这些年剑门的风都顺了。”苏轼摸着粗糙的根皮,忽然明白:自己的诗,不也像这川芎的根,从蜀道出发,穿过贬谪的岩缝,最终扎进了文人的心里吗?

    nbsp第六回nbsp放翁施芎药nbsp诗芎共醒神

    nbsp南宋乾道年间,陆游入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做幕僚。他常骑着马沿蜀道巡查,见百姓多患“瘴气头痛”,便在营中设了药灶,用川芎配苍术、白芷,熬汤给军民喝。

    nbsp有个老卒,在仙人关作战时被箭射伤,头痛了十年,一遇阴雨天就像有虫子在脑子里爬。陆游取剑门产的川芎三钱,配天麻三钱(息风)、全蝎一钱(通络),做成药丸。老卒吃了半月,说“虫子被赶跑了”,还能跟着陆游出猎。陆游在《剑南诗稿》里记:“芎藭能通瘀,如诗能通情,皆‘醒物也。”

    nbsp在成都时,陆游住在浣花溪畔,与药农交好。他见药农用川芎根泡酒,治风湿如神,便学着酿了“芎酒”,冬夜读书时喝一杯,说“能醒诗思”。有次他写《书喜》,卡了半日,喝了口芎酒,忽然吟出“已迫斜阳须作乐,暮云虽薄易成霞”,连说“此酒通文路,胜似十年灯”。

    nbsp他最喜用川芎叶拌凉菜。友人范成大来访,吃了赞道:“这菜辛香醒脾,比你的诗还提神。”陆游大笑,当即挥笔写《山村经行因施药》,其中“吾诗读罢自醒然”一句,正是把诗的“醒神”与川芎的“醒脾”比在一处。他在诗注里写:“蜀地川芎,叶可食,根可药,皆能‘醒,如诗之能醒世人昏聩,异曲同工。”

    nbsp后来陆游离蜀,行囊里装着三样东西:剑门关的石头、浣花溪的水、川芎的种子。他在绍兴的园子里种下川芎,看着它在江南的烟雨中生长,叹道:“蜀道的魂,跟着这草,到了江南。”他的诗里,从此总有股川芎的辛香,既带着剑门的刚,又含着浣花溪的柔。

    nbsp第七回nbsp芎药融蜀俗nbsp四序入民生

    nbsp蜀地的百姓,把川芎用成了日子的一部分。

    nbsp剑门的挑夫,出发前必含一片川芎叶,说“能抗饿,能提神”。他们的草鞋里,总塞着晒干的川芎根,走热了就拿出来闻闻,说“能祛汗臭,防中暑”。有个老挑夫,走了五十年蜀道,靠这法子,从没中过暑,他说:“这草比护身符还灵,是蜀道给咱挑夫的恩。”

    nbsp成都的绣娘们,有个“醒针”的法子:把针插在川芎根上,绣久了眼睛发花,就拔针闻闻根的辛香,立马清亮。她们绣“蜀道图”时,总爱把川芎叶的图案绣在栈道边,说“有了这草,画里的挑夫才有力气”。

    nbsp重庆的火锅铺,霜降后必用川芎根当底料。掌柜说:“蜀地潮湿,吃火锅易上火,加川芎能‘通火气,不上头。”吃客们边涮毛肚边说:“这锅底有股说不出的香,吃了浑身通泰。

《蜀道芎魂》下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