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青城芎隐》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黄连,后年种当归,“土气不能只养一种草,得轮着来,才长得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有个外地药贩不信邪,夜里偷偷上山,挖了满满一篓川芎,还想把那株长在丹岩最深处、孙思邈常来看的“芎王”挖走。刚下锄头,忽然刮起一阵狂风,飞沙走石打得他睁不开眼,篓子里的川芎竟都化作了小蛇,吓得他连滚带爬跑了。第二天,阿竹发现那片被挖的地方,渗出些暗红色的汁液,像血。爷爷赶紧取来松脂和蜂蜜调了,敷在土上,对着芎王拜了三拜:“是我们没看好,伤了你的根。”

    nbsp说来也奇,守着规矩采了三年,丹岩下的川芎竟比以前更茂盛了。有年山洪暴发,冲毁了半坡芎田,可没过半年,被冲过的地方又冒出了新苗,根须竟顺着水流的方向扎进了新土。孙思邈见了,对弟子们说:“你看,草木比人懂‘生生不息。我们护着它,它就护着我们,这才是医道——不光要救人,还得救草,救这天地间的灵气。”

    nbsp第八回nbsp千金着芎事nbsp薪火照青史

    nbsp孙思邈在青城山住了十年,把川芎的故事写进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写川芎“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还记下了七十二个含川芎的方剂,有治头痛的“芎麻饮”,有治闭经的“芎归汤”,还有治风湿的“独活寄生汤”——每个方子后面,都写着“采自青城民间验方”。

    nbsp贞观二十三年,他要离开青城了。临走那天,阿竹的爷爷采了最好的川芎,用丹岩的红土包着,送给他。“这土能让芎根在路上不蔫。”老人说。孙思邈接过,摸了摸那圆鼓鼓的根,说:“我会把它带到长安,种在药圃里,让更多人知道青城的灵草。”

    nbsp他在长安的药圃里,依着青城的法子种川芎,春培土,夏浇水,秋修枝,冬藏根。有回唐高宗头痛难忍,太医们束手无策,孙思邈用青城川芎配天麻,熬了碗药汤,皇帝喝了,当天就能临朝。高宗问这是什么神药,孙思邈便讲了青城山的丹岩,讲了阿竹一家的采芎法,讲了山民们的“芎叶粑粑”。

    nbsp后来,《千金方》传到了东瀛,日本的医者用川芎治“中风”,效果显着,便称它“唐芎”。高丽的使者带回川芎种子,种在金刚山,那里的川芎竟长得像人参,当地人叫它“芎参”。而青城山下,阿竹的儿子成了药农,他把孙思邈的《芎种法》刻在竹片上,代代相传:“春不挖芽,夏不折茎,秋采根,冬藏种,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nbsp孙思邈晚年时,常对着窗台上的川芎发呆。那株草,叶片依旧像芹、像荽、像蛇床,辛香里带着青城的雾、丹岩的火、赤壤的土。他知道,自己写在书里的,只是川芎的影子,真正的川芎,永远长在青城的岩缝里,长在山民的药篓里,长在那些没被写下却代代相传的日子里。

    nbsp结语

    nbsp青城的雾,依旧年复一年地漫过丹岩。川芎的故事,也像这雾,缠缠绕绕,从未散去。从孙思邈在岩缝里发现它的那一刻,到山民把它揉进粑粑、泡进酒里,再到《千金方》把它写进典籍,传向四方——它的辛香里,藏着五行的流转,藏着四气的更迭,藏着七情的和合,更藏着“实践先于文献”的古老智慧。

    nbsp它告诉我们,最好的药,从来不是书里的字,而是天地生养的灵,是人心积攒的暖。就像青城的川芎,它不管自己叫什么,不管被写进多少医书,只是在每个春天发芽,每个秋天结果,等着懂它的人来,一起续写那段关于草木与生命的永恒对话。

    nbsp赞诗

    nbsp丹岩深处藏灵根,雾养霜滋得气真。

    nbsp叶借三形含五运,根凝四气贯周身。

    nbsp辛能破瘀通经络,温可驱寒暖肺肝。

    nbsp千金一卷传千古,不及青城药圃春。

    nbsp尾章

    nbsp如今的青城山下,仍有大片的川芎田。药农们还在唱着阿竹那代人传下的歌谣:“芎叶青,芎根圆,丹岩底下藏了千百年。春抽芽,夏展叶,秋来挖根救病员。不伤苗,不毁地,留得灵气在人间。”

    nbsp国医馆的玻璃柜里,川芎被整齐地码着,旁边放着影印的《千金方》。年轻的大夫开方时,总会想起课本里的话:“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可他们不知道,这行字背后,藏着贞观年间的那场时疫,藏着阿竹爷爷的戒碑,藏着孙思邈药炉里的烟火。

    nbsp只有青城山的雾知道,每当清明,丹岩下的新苗破土时,总会有个青衫老者的影子,蹲在岩边,闻着那股辛香,像在说:“你看,草木记得一切。”

    喜欢。

《青城芎隐》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