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蜀药三英》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城西的教书先生,被风吹得口眼歪斜,喝了三剂34;芎防汤34;,竟慢慢正过来了。掌柜说:34;这就是39;木土相和39;,风再烈,有川芎拖着,防风散着,就作不了乱。34;

    nbsp又逢火运不及,蜀地冬天格外冷,百姓多有34;寒疝34;,少腹冷痛,遇寒更甚。这时34;椒芎丸34;便成了抢手货:蜀椒五钱、川芎一两,研末为丸,温酒送服。蜀椒补火,川芎助土,火能生土,土能暖腹,恰如34;寒夜围炉34;,驱散腹中寒气。有个卖豆腐的老汉,患寒疝十年,连服一月34;椒芎丸34;,冬天再不用揣暖炉了。

    nbsp土运平气的年份,蜀地湿热交蒸,34;湿痹34;横行。药铺便用34;三英散34;加苍术,苍术属土,能燥湿健脾,与川芎相须,土助土势,再借蜀椒之火、防风之风,将湿气连根拔起。那年双流县的瘟疫,便是靠这方子压下去的,县太爷亲自送了块34;川药救民34;的匾,挂在药铺门楣上,与李医婆传下的《川药手记》相映成趣。

    nbsp药铺的学徒们,入门第一课便是认34;三英34;的五行属性。34;蜀椒烧手,是火;防风透凉,是木;川芎温润,是土。34;老掌柜拿着药材说,34;记住了,火能暖,木能散,土能运,三样合,蜀地的病就不怕了。34;这道理,与《六十病方》中34;顺五行,调川药34;的记载一脉相承,原来两千年前的医者,早已把天地的规律,融进了药臼与药罐里。

    nbsp第八回nbsp简牍承古今nbsp草木续新篇

    nbsp唐代的成都药市,热闹非凡。药摊前,一位白发老者正给年轻医者讲《六十病方》的故事:34;当年天回镇挖出的医简,写着川芎配蜀椒、防风治痹症,与咱现在用的法子,不差分毫。34;年轻医者不信,取来医简拓片与自家药书对照,果然,34;三英散34;的配伍、剂量、用法,几乎一模一样。

    nbsp老者正是李医婆的后人,他指着摊位上的川芎说:34;这草认地,离了蜀地的土,药性就变;这方子认人,离了治蜀地的病,效果就差。34;他给年轻医者讲了个故事:有位医者将34;三英散34;带到岭南,治当地的痹症,却总无效,后来才知岭南多湿热,得减蜀椒,加黄柏,34;这就是39;一方水土养一方药,一方药治一方病39;34;。

    nbsp到了宋代,《本草图经》编撰时,蜀地的医者特意将34;川芎与蜀椒、防风配伍,为蜀地治痹要药34;写入书中,并附上一幅《三英共生图》:川芎居中,叶片如羽;蜀椒在左,果实如珠;防风在右,茎秆如剑,三者生于蜀地的丹霞土上,背景是云雾缭绕的邛崃山。这幅图,与天回镇汉墓出土的药囊纹饰,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nbsp如今,天回镇的中医药博物馆里,汉墓医简与新鲜的川芎、蜀椒、川防风并列展出。参观者看着简上34;芎椒防风34;的字样,再闻闻旁边药材的香气,仿佛能听见两千年前的医者在说:34;草木有灵,顺应天地,配伍得当,便是良方。34;阳光透过展柜的玻璃,照在药材上,川芎的块根泛着光泽,蜀椒的红果闪着亮,川防风的叶片带着纹,像在诉说一个关于传承的秘密——真正的用药智慧,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文字,而是草木与土地的相守,是医者与病患的相知,是从汉代到今天,从未断过的那缕药香。

    nbsp结语

    nbsp天回镇的黄土依旧沉默,却藏着最鲜活的故事。从汉墓医简上的34;芎椒防风汤34;,到宋代《本草图经》的记载,再到今天蜀地药铺里的34;三英散34;,川芎与蜀椒、川防风的配伍,像一条贯穿两千年的线,串起了四川的山水、草木与人心。这线的一头,是汉代医者在油灯下书写的医简;另一头,是现代药农在田间采收的药材。中间流淌的,是34;天人合一34;的智慧,是34;五行相生34;的规律,是34;实践先于文献34;的传承——原来最好的用药体系,从来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土地教给人的,草木告诉人的,时光沉淀下来的。

    nbsp赞诗

    nbsp蜀地多雾湿邪侵,三药相携破痹深。

    nbsp椒烈能消千年寒,防风可散万重阴。

    nbsp芎行气血如犁地,土育灵根似藏金。

    nbsp汉简无言传古方,至今药香满川林。

    nbsp尾章

    nbsp邛崃山的药农,还在种着川芎、蜀椒与川防风。他们知道,这三样草是34;一家子34;:蜀椒喜阳,种在坡上;川芎喜润,栽在沟旁;川防风耐旱,长在石边,却总往芎椒的方向靠。采收时,药农们会唱着祖辈传的歌谣:34;红花椒,绿防风,川芎藏在土当中,三样凑,病难留,蜀地草木护千秋。34;

    nbsp成都的中药房里,这三样药总放在相邻的药斗里。老中医开方时,手指划过药斗,说:34;蜀椒要选汶川的,皮红肉厚;防风要挑茂县的,茎节分明;川芎得要都江堰的,油头足——这才是地道的39;川药三英39;。34;

    nbsp风掠过药田,蜀椒的红果晃,防风的绿叶摇,川芎的块根在土里静静生长。它们或许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写进了汉墓医简,也不知道被后世医者反复称颂,只知道顺应着蜀地的四季,抽芽、展叶、结果、藏根,等着与其他草木相遇,在药罐里熬出一碗碗能暖透人心的浓汤——这,便是草木的使命,也是传承的真谛。

    喜欢。

《蜀药三英》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