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藭品汇》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了地脉,芎藭失了灵性啊!34;
nbsp老马倌想起祖辈传下的话:34;芎藭三年一采,采大留小,采后需用丹霞土回填,再撒上草木灰。34;他和王老头召集村民,定下34;芎藭护养规34;:立春不挖芽,夏至不挖叶,秋分不挖籽,只在霜降后挖三年生的根;挖时需用竹刀,不能用铁器伤了根须;每挖一株,必埋三粒新籽,浇一勺朱砂泉的水。
nbsp规矩施行三年后,玄圃山的红壤又恢复了光泽,芎藭长得比以前更茂盛。有次山洪暴发,冲毁了半坡芎藭田,村民们正心疼,却见被冲散的芎藭籽落在新的红壤里,来年竟长出了一片新苗。王老头摸着新苗说:34;草木有灵,你敬它一尺,它敬你一丈。这护养的不是芎藭,是天地的规矩啊。34;
nbsp第八回nbsp本草汇众说nbsp时珍辨芎名
nbsp明万历年间,李时珍带着药篓来到玄圃山。他听闻这里的芎藭有多个名字,还藏着无数民间验方,便在山脚下住了下来,每日跟着阿明的后人上山采药,听老马倌的孙子讲34;马衔芎藭34;的故事,看王老头的徒弟用34;香果34;治头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他发现,山民叫它34;香果34;,因它香气独特;药农称它34;马衔芎藭34;,因马识其性;医者唤它34;芎藭34;,因它专攻头疾。他在笔记本上写道:34;物之得名,或因其形,或因其性,或因其用。芎藭之名多,正显其功之广。34;
nbsp为了验证34;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34;,李时珍亲自尝药。他取蜀芎三钱煎水,只觉一股辛香从喉咙直冲巅顶,像有只手轻轻拨开了脑中的迷雾;再取杭芎煎服,那股香气则缓缓上行,在头顶萦绕不散,温润而不燥烈。他恍然大悟:34;芎者,穹也,言其能至天之高(头顶);藭者,草之精华也。名实相符,信然!34;
nbsp离山那日,李时珍将收集到的34;芎藭别名考34;、34;产地药性异34;、34;配伍七情歌34;都记在《本草纲目》的手稿里。他对送别的药农说:34;草木的名字,是世人给的;但草木的性子,是天地定的。我做的,不过是把你们口中的39;香果39;、39;马衔芎藭39;,好好地写进书里,让更多人知道它们的好。34;
nbsp结语
nbsp玄圃山的风,还在吹送着芎藭的辛香。从34;香果34;到34;马衔芎藭34;,从民间药篓到《本草纲目》,芎藭的名字变了又变,却始终守着34;上行治脑34;的本分。它的故事里,藏着采药人的脚印,医者的智慧,还有草木与天地的对话——原来最好的药,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阳光、雨露、土壤的结晶,是人与自然相视一笑时,递出的那缕穿透病痛的清香。
nbsp赞诗
nbsp丹霞孕得辛香质,百草丛中独擅名。
nbsp香果初闻迷马鼻,芎藭再识治头风。
nbsp南温北烈随方变,左散右收应证行。
nbsp本草一书汇真意,生生不息赖天成。
nbsp尾章
nbsp如今玄圃山的丹霞岩下,仍有片百年芎藭田。药农们还在沿用34;霜降采挖,埋籽护根34;的古法,采芎时会哼起老调子:34;红土长,赤雾养,芎藭香,治头伤。春不挖,夏不慌,秋收藏,冬满仓。34;
nbsp城里的中药房里,川芎被整齐地码在药斗里,标签上写着34;芎藭34;二字。老中医开方时,总会问一句:34;是风寒头痛还是血虚头痛?34;——就像当年的王老头那样,把天地的规矩、草木的性子,都融进那几钱药里。
nbsp风过芎藭田,叶片沙沙作响,像是在说:名字会老,典籍会旧,但草木的灵性、医者的仁心,永远和春生夏长的自然一起,活着。
喜欢。
《芎藭品汇》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