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抚芎·盱江卷》(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sp;nbsp抚芎坞的村民,靠着种植抚芎渐渐富裕,盖起了青砖瓦房,却始终守着“留种”的规矩:每年采收时,必留三成壮株作苓种,哪怕药商出高价,也绝不出售。“这是盱江的根,卖了,咱抚芎坞就断了后。”盱伯对小盱说,这话像红壤里的石头,朴实却坚定。

    nbsp有位从蜀地来的医者,见抚芎畅销,便想在蜀地引种,却发现蜀地的紫土种出的抚芎,根茎粗了,油点却疏了,辛香里没了那股清苦,治湿热头痛的效果也差了。他叹道:“果然‘离了红壤,不是抚芎,盱江的水土,是仿不来的。”

    nbsp第八回nbsp岁月流转芎依旧nbsp盱江药香满乾坤

    nbsp南宋末年,盱江的抚芎田依旧连片,小盱已长成壮年,接过了“盱抚堂”的担子。秦医者留下的《盱江药录》,被小盱刻在石碑上,立于村口,上面的字迹经风雨侵蚀,却依旧清晰:“抚芎,盱江红壤育之,性稍凉,味辛带苦,能祛风胜湿,治湿热头痛、湿痹最验,与蜀芎并列,南北各擅其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此时的抚芎,已与蜀芎并称“南北芎”,医家开方,若治北方风寒头痛,必写“川芎(蜀产)”;若治南方湿热头痛,必写“抚芎(盱产)”。元代的《汤液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都沿用这一分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特意注明:“抚芎出江西抚州,形较川芎小,辛香带苦,善化南方之湿,与蜀芎分治南北,各得其妙。”

    nbsp明清时期,盱江的抚芎通过赣江、长江,远销湖广、岭南,抚州成了南方芎藭的集散地,“抚芎”之名,随着商船的橹声,传遍大江南北。药农们仍遵循“红壤掺沙”“豆芎轮作”“姜汁炮制”的古训,只是工具从锄头变成了犁耙,记账从竹简变成了账本,那份对“道地”的坚守,却从未改变。

    nbsp如今,盱江岸边的抚芎种植园,已被列为“国家道地药材种植基地”,现代检测技术证明:抚芎的挥发油成分与蜀芎不同,其含有的“藁本内酯”更易溶于水,确实更适合化解湿热。当地的老药农,仍会给年轻人讲秦医者与盱伯的故事,说:“抚芎能有今日,靠的是盱江的水、红壤的土,还有一代代人的心。”

    nbsp结语

    nbsp抚芎的故事,是一部南北药材共生的传奇。南宋的政治南迁,意外促成了盱江红壤与芎藭的相遇,孕育出这株“善化湿”的良药。它不似蜀芎的温燥刚猛,却以清苦柔劲,化解了南方的湿热之邪,与蜀芎形成“北驱寒、南化湿”的互补格局。

    nbsp从秦医者的《盱江药录》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抚芎的道地性被不断印证;从红壤掺沙到姜汁炮制,劳动人民的智慧融入每一道工序。这告诉我们:中医药的宝库,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共生的——一方水土养一方药,一方药治一方病,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正是中医药生生不息的源泉。

    nbsp赞诗

    nbsp盱江红壤育抚芎,清苦辛香带露浓。

    nbsp善化江南湿热邪,能除头重与身慵。

    nbsp轮作豆禾滋地力,姜汁炮制助药功。

    nbsp南北芎藭各擅场,盱江药韵贯西东。

    nbsp尾章

    nbsp盱江的秋,抚芎叶黄了,采收的药农弯腰劳作,辛香漫过红壤,与千年的风相遇。他们或许不知道《本草纲目》的记载,却知道“咱这抚芎,治南方的湿头痛最灵”;药铺的药工抓药时,总会多闻闻那股清苦的香,确认“是正经盱江抚芎”。

    nbsp这便是传承:名字会被书写,典籍会被修订,但那份刻在红壤里的“道地”,那份融在辛香里的匠心,永远是中医药最鲜活的灵魂。就像抚芎的根茎,虽不如蜀芎粗壮,却在盱江的水土里,长出了独有的清劲,滋养着江南的岁月。

    喜欢。

《抚芎·盱江卷》(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