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芬记:楚泽清芬寄素心》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是一个意思——让草木的清芬,提醒自己做个干净人。34;
nbsp夜里,方一夔诗兴大发,在灯下续写完《药圃五咏·其四》:34;清芬袭肌骨,岁久亦不消。所以湘浦客,洁修着高标。34;写完,他把诗稿贴在书房的墙上,对面正好挂着那幅画师送的《川芎图》。画里的川芎,茎秆直插云霄,花叶间仿佛有香气溢出,与诗稿上的墨香缠在一起,像结了个解不开的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阿竹进来添灯油,见先生对着诗画出神,忍不住问:34;先生,您说屈原公当年佩的兰芷,是不是也像咱们的川芎,能香透千年?34;方一夔望着窗外的月色,湘水的波光映在窗上,像条流淌的银带:34;会的。只要还有人记得39;洁修39;二字,这香就永远不会散。34;
nbsp第八回:芎芬传世不朽,洁修万古昭昭
nbsp咸淳十年的深秋,方一夔病倒了。他躺在病榻上,看着窗外的川芎,叶片已染上秋霜,却仍挺着茎秆,不肯弯折。阿竹在床边煎药,用的正是当年那株最高的川芎根,药香弥漫了整个屋子,竟压过了病气。
nbsp村里的人都来看他,有的提着新米,有的揣着野果,更多的人,手里捏着片川芎叶——那是他们从药圃里采的,佩在身上,像带着份念想。老秀才颤巍巍地念着他的《川芎》诗,念到34;洁修着高标34;时,满屋子的人都红了眼眶。
nbsp方一夔拉着阿竹的手,气息有些微弱:34;我走后,把药圃留给你。记住,种川芎要像做人,宁肯长得慢,也别长歪了;香气宁肯淡些,也别混了杂味;他指了指墙上的《离骚》:34;多读读这个,比多施肥料管用。34;
nbsp阿竹含泪点头,从怀里掏出个锦囊,里面装着晒干的川芎花:34;先生,这是我攒的花,缝在锦囊里,您带着走,路上有香陪着。34;方一夔笑了,眼角的泪混着满足:34;好;
nbsp他走的那天,湘水两岸飘满了川芎花。村民们把他葬在药圃边,坟头种了株新的川芎苗。阿竹接过药圃,像方一夔当年那样,每日侍弄草木,教村里的孩子辨认川芎,念《离骚》里的句子。
nbsp许多年后,兵荒马乱的年月过去了,芷兰村的药圃却一直没荒。有人从远方来,听说了方一夔与川芎的故事,特地来药圃朝圣,采片苗叶佩在身上,说能34;沾点清气34;。而那首《药圃五咏·其四》,被刻在了药圃边的石碑上,风吹雨打,字迹却越来越清晰,像有川芎的香,在字里行间生生不息。
nbsp赞诗
nbsp楚泽芎苗丈许高,细花如椒缀青霄。
nbsp佩来肌骨藏清芬,岁久犹闻气未凋。
nbsp不独根能医俗病,更将苗叶励风标。
nbsp湘浦客心同此志,洁修万古照今朝。
nbsp结语
nbsp方一夔的川芎,早已超越了草木的形态。它高可丈许的茎秆,是文人不肯弯折的脊梁;细如申椒的花朵,是雅士不事张扬的清贵;透骨持久的香气,是君子历久弥新的品格。诗人以34;湘浦客34;自比,将屈原的34;香草美人34;传统与眼前的川芎相融,让一株药草承载了34;洁修34;的全部重量。
nbsp这或许就是中国文人与草木的千年之约:他们在香草中照见自己,在清芬里砥砺心志。方一夔种下的不只是川芎,更是一粒对抗浊世的种子——提醒后来者,纵居乡野,不忘高洁;纵处困顿,不改初心。而那缕萦绕在湘水之畔的芎香,终究成了穿透岁月的符号,告诉我们:真正的芬芳,从不在庙堂的钟鼎里,而在药圃的泥土中,在文人的风骨间。
nbsp尾章
nbsp如今的芷兰村,川芎依旧年年生长。孩子们在药圃边嬉戏,会指着最高的那株说:34;这是方先生种的川芎,能长到云彩里去。34;老人们坐在石碑旁晒太阳,会给孩子讲那个佩着川芎苗叶、读着《离骚》的读书人,说他的诗和药,让整个村子的空气都带着股清气。
nbsp石碑上的诗句被雨水洗得发亮,34;洁修着高标34;五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方一夔的眼睛,望着这片他用一生守护的土地。而川芎的香,还在继续飘,飘过湘水,飘过岁月,飘进每个向往高洁的心里——原来最好的纪念,从不是刻在石上的字,而是长在土里的草,是活在人心里的那份念想。
喜欢。
《芎芬记:楚泽清芬寄素心》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