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仙草记:蜀地芎生(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后抖去泥土,却不急着洗净,而是摊在竹匾里接受秋日阳光晾晒,“让太阳把表面水汽收了,保留内里的温润,才不致药性燥烈。”
nbsp到了冬至,炮制川芎的作坊便热闹起来。李伯教众人用酒炒川芎:“酒性辛热,能引川芎入血分,增强活血之力;若治头痛需上行,可用酒喷后稍炒,借酒力升提;若治瘀血在下部,需用盐水炒,引药下行,这便是‘制则所宜。”他指着灶上的砂锅,里面的川芎正与酒气相融,辛香中带着醇厚,“生川芎辛散力强,多用于外感头痛;炒川芎药性和缓,多用于内科杂病,就像人之性情,年少锐进,年长沉稳,各有其用。”
nbsp有位从眉州来的药商,见都江堰的川芎经这般炮制后,入药效力倍增,便想将此法带回本地。李伯却赠他一本《蜀地芎经》,上面记着:“川芎喜蜀地之湿,爱都江之润,离此水土,炮制虽同,力亦减三分。”药商不解,李伯便带他看都江堰的水——冬日的江水虽凉,却不见冰,水底卵石清晰可见,水汽蒸腾如薄雾,“此水得天地阴阳之和,泡洗、煎煮皆能助药力,非他乡之水可比。”
nbsp第八卷:薪火相传nbsp穹窿永续
nbsp转眼三十年过去,李伯已是满头银发,却仍每日在药庐前教弟子辨识川芎。他的弟子中有个叫阿竹的姑娘,是当年被川芎治好头痛的二娃之女,不仅学得一手炮制川芎的好手艺,更能随口说出“川芎配白芷治阳明头痛,配羌活治太阳头痛,配柴胡治少阳头痛”的口诀。
nbsp一日,有位来自长安的御医寻访至此,说宫中贵妃患偏头痛多年,遍请名医无效,听闻蜀地川芎神效,特来求取。李伯让阿竹取来三年生的“菊花心”川芎,又写下方子:川芎四钱,天麻三钱,僵蚕三钱,全蝎一钱,共研细末,每服一钱,温酒送下。“贵妃身居高位,思虑过甚,肝风内动,此方正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川芎活血,天麻息风,虫类药搜风通络,三管齐下。”
nbsp御医将药带回长安,不出半月便传回消息:贵妃头痛渐愈,能临窗赏花了。皇帝大喜,御笔题“穹窿仙草”四字,派人送回灌口镇,刻在青城山的石碑上。自此,蜀地川芎成了贡品,但李伯仍嘱咐药农:“贡品可精,却不可独占,需留三成平价售于百姓,医者仁心,岂能因贵贱分厚薄?”
nbsp阿竹后来成了镇上的女医,她在李伯的基础上,发现川芎不仅能治人病,还能助农桑——将川芎秆烧成灰,撒在菜地里,能防虫害;用川芎叶煮水浇灌果树,结出的果实更香甜。这些法子起初只是她随口教给邻里,后来被游历的农书编撰者记下,竟也成了“民间智慧”。
nbsp有年蜀地遭遇“木运太过”的年份,风气偏盛,许多人得了“风痹”,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阿竹想起李伯说的“风能胜湿,辛能散风”,用川芎配独活、防风、秦艽,煎汤外洗患处,再内服活血通络之剂,竟治好了大半患者。她在医案中写道:“川芎得风气而生,故能解风气之疾,此乃‘同气相求,亦合五运六气之变。”
nbsp深秋的都江堰畔,阿竹带着孩子们采收川芎,白鹤又从天边飞来,落在田埂上,看着孩子们捧着“菊花心”川芎欢呼。阿竹指着远处的青城山,对孩子们说:“这药草从穹窿来,归山川去,懂它的性,顺它的时,才能世世代代用它治病。”孩子们似懂非懂,却已记住了那股直冲脑门的辛香,像极了祖辈们讲不完的故事。
nbsp赞诗
nbsp《芎赞》
nbsp青城雾里藏灵根,破雾穿云入脑门。
nbsp辛散温通凝者畅,香飘升降滞者奔。
nbsp菊花心映都江月,仙鹤声传蜀地春。
nbsp草木有情承素问,穹窿永续济苍民。
nbsp结语
nbsp川芎的故事,从青城悬崖的一株野草,到孙真人题诗的“穹窿仙草”,从灌口镇的头痛疫,到长安宫廷的偏头痛,在口耳相传中丰满,在医案记载中沉淀。它的“菊花心”里藏着都江堰的水土,它的辛香中带着四时的气息,它的配伍里显露出阴阳的平衡——这哪里是一味药,分明是蜀地山水与中医智慧交织的活态传承。
nbsp古人说“实践出真知”,川芎的药性不是书斋里想出来的,是李伯们在一个个病案中试出来的;它的炮制之法不是凭空造的,是药农们看天看地摸索出来的。从“崖头草”到“川芎”,从民间偏方到药典名药,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最好注脚。
nbsp如今,青城山的云雾依旧缭绕,都江堰的江水依旧奔流,那带着“菊花心”的川芎,仍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诉说着天人合一的古老箴言。而那些关于它的故事,还在药农的号子、医者的处方、百姓的笑谈里,继续生长。
nbsp尾章
nbsp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草木有大智而不语。川芎以其辛香通窍的性情,连接着穹窿与大地;以其活血通络的功效,调和着人身的阴阳。它的名字里有“穹窿”的高远,有“蜀地”的厚重;它的药性里有春生的升发,有秋收的内敛。
nbsp或许,每一味草药都是一部神话——是天地之气的凝结,是医者仁心的见证,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密码。而川芎的故事,不过是这万千密码中的一个,却足以让我们读懂:所谓“仙草”,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迹,而是藏在泥土里、风雨中、人心间的,最朴素的智慧。
喜欢。
穹窿仙草记:蜀地芎生(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