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苓仙踪》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归34;药用灵苓34;,成都府的药铺里,真朱苓虽仍昂贵,却多了份34;济世34;的用途。有个走方郎中,用朱苓治好了许多34;消渴症34;(糖尿病)患者,他不懂诗,却编了句顺口溜:34;朱苓配黄精,能清又能补,不修仙来不避谷,只求病人能舒服。34;
nbsp清末民初,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有人质疑朱苓的34;避谷34;之说,认为是34;迷信34;。清玄的徒孙,一个懂西医的道士,却用实验证明:朱苓中含有的多糖成分,确实能延缓胃肠排空,减少饥饿感,34;避谷34;之说虽有夸张,却非全无根据。
nbsp他在《朱苓新解》中写道:34;古人以39;丹精39;解其理,今人以39;成分39;释其效,实则一也。朱苓如桥,一端连着道教的炼丹文化,一端连着现代的药物研究,吾辈当护此桥,而非拆此桥。34;
nbsp十、丹灶犹存nbsp苓香未散
nbsp如今的青城山,丹灶坪已成为道教文化遗址,当年云水道人种下的枫树,已有合抱之粗,树下的腐叶中,仍能偶尔发现朱苓的踪迹,只是数量稀少,被列为保护植物。
nbsp上清宫的展柜里,陈列着一枚清代的朱苓标本,旁边是云水道人的《朱苓记》手札和金农的《朱苓图》复制品,说明牌上写着:34;朱苓,猪苓之珍品,因含丹砂余气而内蕴朱红,是道教炼丹文化与药用真菌结合的独特产物,体现了古人39;天人合一39;的智慧。34;
nbsp每年重阳节,仍有道士在丹灶坪举行简单的祭拜仪式,不再追求34;避谷成仙34;,只为纪念那位34;以苓证道34;的云水道人,传承34;取之有度,用之有节34;的古训。有个研究道教文化的学者,在考察后写道:34;朱苓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修仙,不在服食奇物,而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真正的永恒,不在肉体长生,而在文化的传承。34;
nbsp某个雨后的清晨,有游客在丹灶坪的老枫树下,发现了一颗刚冒头的朱苓,断面的朱红在晨光中闪闪发亮,像一颗被岁月遗忘的丹珠。导游说:34;这是山在提醒我们,有些东西,比金子还珍贵——比如敬畏,比如传承,比如一颗藏在黑褐外表下的赤子之心。34;
nbsp远处的道观里,传来道士们诵经的声音,隐约能辨出几句,像在回应,又像在诉说:
nbsp34;朱苓非苓,乃道之形;
nbsp丹灶非灶,乃心之镜。
nbsp服食非求长生,乃求不愧此生;
nbsp避谷非绝五谷,乃绝贪嗔痴行;
nbsp结语
nbsp从云水道人发现朱苓,到如今的文化遗产,朱苓的故事,是一部道教文化与草木灵性交织的史诗。它告诉我们:所谓34;仙物34;,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结晶——丹砂的余气,枫树的精魂,蜜环菌的共生,修道者的虔诚,共同孕育出这颗34;内蕴丹霞34;的灵苓。
nbsp文人的诗,赋予它34;避谷成仙34;的浪漫;医者的方,赋予它34;济世救人34;的实用;道者的悟,赋予它34;刚柔相济34;的哲思。朱苓的价值,不在某一种单一的解读,而在这种种解读背后,那份对34;未知34;的好奇,对34;灵韵34;的敬畏,对34;传承34;的坚守。
nbsp丹灶坪的烟火早已散尽,但朱苓的香气,却顺着诗卷、医案、传说,弥漫在岁月的长河里,提醒我们:有些草木,不仅是草木;有些故事,不仅是故事;有些信仰,只要心存敬畏,便永远不会过时。
nbsp赞诗
nbsp青城丹灶隐烟霞,
nbsp朱苓藏得内丹砂。
nbsp服食不求仙骨轻,
nbsp但留清气满天涯。
nbsp诗咏仙踪传雅韵,
nbsp药济苍生见本华。
nbsp莫道岁月催人老,
nbsp一苓犹带旧时霞。
nbsp尾章
nbsp2018年,《青城山朱苓传说》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申报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34;朱苓传说以39;丹精入苓39;为核心,融合了道教炼丹、民间医药、文人咏叹等多重元素,其39;取之有度39;的保护理念和39;刚柔相济39;的哲学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4;
nbsp在青城山道教博物馆的互动区,孩子们可以通过VR技术,34;体验34;清代道士采朱苓的场景,了解其中的生态智慧。有个孩子问志愿者:34;朱苓真的能让人不吃饭吗?34;
nbsp志愿者笑着指向窗外的枫树:34;你看,树要吃饭(阳光雨露),朱苓要吃饭(腐叶丹气),人也要吃饭(五谷杂粮)。朱苓的秘密,不是不吃饭,是告诉我们:吃饭要懂节制,做人要懂敬畏。34;
nbsp孩子似懂非懂,却记住了那颗黑褐外表下藏着丹霞的朱苓,像记住了一个关于34;藏34;的道理——最珍贵的东西,往往藏在最朴素的外表下,等着有心的人去发现,去守护,去传承。
喜欢。
《朱苓仙踪》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