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云苓丹经》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就被石壁上突然渗出的黏液滑倒,摔在丹炉上,额头磕出个血包,包的形状竟与猪苓的瘤状突起一模一样。

    nbsp34;这是山神示警。34;青年给御医敷上猪苓膏,34;万物有灵,药也有灵,强取不得。34;御医又愧又怕,留下带来的《本草品汇精要》,连夜下山了。

    nbsp青年将御医的书与云先生的秘方合在一起,编成《云苓丹经》,刻在新凿的石壁上,与旧石壁相对——旧的讲34;术34;,新的讲34;道34;,术道相生,像两仪相生。

    nbsp九、苓成丹鼎nbsp云归太初

    nbsp青年的头发全白时,太初观的猪苓已经漫山遍野。有采药人说,在月朗星稀的夜晚,能看见猪苓的纹路里透出人形,像个白胡子老道在打坐,身边围着些小苓苗,像是听道的童子。

    nbsp小石头也成了中年,他带着徒弟们,将《云苓丹经》的抄本送到山外的药铺、道观,甚至皇宫太医院。34;小仙长说了,药是天地的,不是观里的。34;徒弟们总这么说,引来不少人上山求道,太初观渐渐成了秦岭的34;药宗34;。

    nbsp这年冬天,青年预感自己大限将至,让小石头把炉纹猪苓取下来,放在丹炉里。猪苓一入炉,炉壁的34;五气朝元34;纹突然亮起,与猪苓的纹路重合,发出五色霞光,映得整座山都成了琉璃色。

    nbsp34;我要去见云先生了。34;青年坐在炉前,让小石头给自己喂了半丸五气丹,34;这丹,我炼了一辈子,今天才懂,它不是39;药39;,是39;信39;——信天地有好生之德,信草木有济世之心。34;

    nbsp他让小石头打开观门,望着山外的方向:34;你看那片云,像不像当年我初见先生时的样子?34;

    nbsp小石头含泪点头,只见那片云缓缓飘进观,绕着丹炉转了三圈,青年的身子便渐渐淡了,与云气融在一起,最后只留下件月白道袍,搭在炉沿上,袍角沾着片猪苓叶,叶上的纹路,与云先生的笔迹一般无二。

    nbsp丹炉里的猪苓,在青年34;走34;后,化作了一尊小小的丹鼎,鼎身刻满猪苓纹,三足对应34;水、火、土34;,两耳刻着34;风、空34;,正是云先生说的34;五气34;。小石头将鼎供奉在石壁前,此后每逢炼丹,鼎里便会自动生出些津液,滴入炉中,药汤的效力便增了十倍。

    nbsp许多年后,有个西方的传教士误入栖云涧,见了太初观的丹鼎和猪苓,惊叹道:34;这是东方的炼金术!34;小石头的徒孙笑着摇头:34;不,这是39;生生之术39;——草木生,丹生,人生,天地生,生生不息。34;

    nbsp十、经传千古nbsp云苓永续

    nbsp太初观的名字,后来改成了34;云苓观34;,但山民们还爱叫它34;太初34;,像是叫一位永远活着的老人。观里的石壁,被前来抄经的人摸得发亮,34;五气丹34;的秘方早已传遍天下,只是真正能炼出丹的,寥寥无几。

    nbsp有人说,是因为没有炉纹猪苓;有人说,是缺了云先生的指点。只有云苓观的传人知道,关键在34;心34;——当年青年补刻的34;心诚则灵34;四个字,在月光下会显出猪苓的纹路,那才是秘方的34;总纲34;。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清朝乾隆年间,《太白山志》收录了34;五气丹34;的故事,说34;云苓观有灵苓,状如丹鼎,能治百病,传为隐士所化,与道合真34;。而在民间,关于猪苓的歌谣越传越广:

    nbsp34;太白山,云深深,有个老道炼茯苓。

    nbsp猪苓水,灵芝火,一锅丹药救万民。

    nbsp丹成去,留个鼎,千年万载护山林。

    nbsp你若问,啥是道?一片云苓一片心。34;

    nbsp如今的栖云涧,依旧云雾缭绕,猪苓长得比当年更旺,每年春天,都会有新的药农来拜师,小石头的徒孙们会指着石壁前的丹鼎说:34;炼丹先炼心,心若如苓,清透无染,万物皆可为丹。34;

    nbsp丹鼎里的津液,至今仍在滴落,滴入炉中,也滴入每个求道者的心里。那津液里,有云先生的笑,有青年的执着,有小石头的传承,更有猪苓的清润——那是太白山的魂,是道家的韵,是中医药的根,在时光里缓缓流淌,从未停歇。

    nbsp结语

    nbsp云先生的炼丹,从来不是为了飞升,而是为了34;济世34;;青年的守观,也不是为了成仙,而是为了34;传心34;。那颗炉纹猪苓,从药变成34;鼎34;,从34;术34;升华为34;道34;,告诉我们:真正的34;丹34;,不在炉里,在心里;真正的34;经34;,不在石壁上,在天地间。

    nbsp猪苓的利水,是34;通34;;茯苓的健脾,是34;守34;;灵芝的补气,是34;生34;。三者合,是34;通、守、生34;的人生大道,也是中医药34;天人合一34;的智慧。云苓观的香火,之所以能延续千年,不是因为丹药神奇,是因为每个传人都懂得:对草木的敬畏,对生命的慈悲,对自然的顺应,才是永不失效的34;灵丹34;。

    nbsp如今,太白山的猪苓依旧在腐殖土里生长,外皮的瘤状突起,还在诉说着那个关于隐士、丹炉和云气的故事。而那些散落人间的《云苓丹经》抄本,字里行间总带着股淡淡的云气,像在轻轻提醒:大道至简,药道至仁,人道至善,三者合一,便是34;太初34;的真意。

    nbsp赞诗

    nbsp太白云深隐太初,丹炉曾炼五气殊。

    nbsp猪苓藏得乾坤秘,灵芝燃尽岁月炉。

    nbsp一诀相须通水性,三苓合道济生途。

    nbsp至今观外云如旧,犹带苓香满故都。

    nbsp尾章

    nbsp民国二十三年,一位名叫周禹的药理学家,在太白山采集猪苓标本时,于云苓观的石壁缝里发现了一卷泛黄的帛书,正是失传已久的《云苓丹经》原稿。帛书的最后,有行小字:34;药者,钥也,能开生门;道者,路也,能达太初。34;

    nbsp周禹将帛书影印后,收入《中国药用真菌志》,在序言里写道:34;猪苓的药用价值,不仅在于利水渗湿,更在于它承载的东方智慧——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与现代的贯通。34;

    nbsp如今,云苓观的遗址上,建起了一座中医药文化馆,馆里陈列着一颗按炉纹猪苓复刻的丹鼎,鼎前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猪苓的生长过程和34;五气丹34;的故事。常有孩童指着屏幕问:34;那个白胡子老道,真的变成云了吗?34;

    nbsp讲解员总会笑着点头:34;你看窗外的云,飘过太白山时,是不是带着点药香?那就是他来看我们啦。34;

    nbsp太白山的云,依旧在飘,飘过拔仙台,飘过栖云涧,飘过每一株猪苓,也飘过每个懂34;生生之术34;的人心。而猪苓的纹路里,永远藏着那句没说尽的话:道法自然,药法天道,人道法心,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喜欢。

《云苓丹经》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