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秋收卷·白帝敛阴培根本(2)[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燥,又误用温燥药,如同以油浇火!”他从随身玉盒中取出太子参切片,那参片用秋露浸泡七日,呈半透明状,纹路间透着金红色,恰似琥珀中裹着血丝。“此参得秋气之全,能清润肺金,又能引血归经。”

    nbsp煎药时,姬昭命人取来黄河中央的活水——需用长柄铜壶在漩涡处汲取,那里的水流速最快,得河水之清灵。桑柴火改用梧桐枝,青烟中混着参香与藕粉的清气。他将参片与藕粉、童便同煎,药汁沸时呈淡粉色,如早霞映水,表面浮着一层细密的金箔般的油珠。郑国公喝下第一盏,喉间焦渴顿消,咳出的血沫中竟裹着细小的沙砾,三日间共咳出半盏,皆是黄河沙尘与肺中燥痰的凝结。

    nbsp会盟大典那日,洛邑王城的九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郑国公身着玄端礼服,面色红润如涂丹砂,向周天子献上细竹丝编织的茶囊。“此乃小儿姬昭所制‘秋燥参茶,”他轻晃茶囊,里面的太子参、北沙参、玉竹、桑叶发出细碎的碰撞声,“以黄河活水煎泡,可解旅途燥渴。”

    nbsp茶汤冲入时,茶囊在玉杯中舒展如莲,汤色渐成秋云般的淡金色,散发出参香与桑叶的清冽。周天子饮罢,只觉喉间甘润,此前因久居深宫而生的咽干竟霍然消失。“郑国少年,竟能以草木调阴阳,”他抚掌赞叹,命人将此茶定为会盟必备贡品,“就叫‘郑伯参茶吧!”

    nbsp此事过后,姬昭的医名传至列国。他将黄河治燥的医案刻在玉简上,玉简边缘特意雕琢成梧桐叶形状,碑文曰:“秋燥伤血者,不可单用凉润,需借太子参之清补,使气能统血,血能载气。譬如秋风扫叶,必待根深方能枝茂。”刻字时,有金粉从石缝渗出,落在玉简底部,竟自然形成一枚太子参的纹样。

    nbsp如今的黄河渡口,仍有老船工传下习俗:每逢秋风起时,必以太子参、桑叶泡茶,茶汤中若浮现金箔般的油花,便是当年“郑伯参茶”的遗韵。而洛邑王城的宫墙下,秋阳照耀时,偶尔能看见细竹丝茶囊的影子映在青砖上,恍若姬昭当年留下的医道精魂,在岁月里酿成了永不干涸的甘冽。

    nbsp第七部分nbsp隐者授印明医道,参草留魂贯古今

    nbsp立冬前夜的溱洧河被墨色雾气缠绕,河面浮冰碰撞时发出碎玉般的轻响。百草堂内,姬昭正以朱笔批注医案,案头铜灯的光焰突然爆出灯花,将墙上悬挂的《秋燥治要图》照得忽明忽暗。忽有一阵异香穿窗而入,雾气在堂中聚成旋流,隐者踏雾而立,青衫上绣着的北斗七星纹竟在雾中流转生辉,手中托着的玉印长三寸六分,恰合周天三百六十度之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此乃‘秋金医印,”隐者指尖拂过印文“白帝敛阴”,篆刻的笔画间渗出金红色的光丝,印纽上太子参与北沙参交缠的纹样竟在蠕动,宛如活物。玉印触到姬昭眉心的刹那,他顿觉丹田处升起一股清冽之气,沿任脉上涌至肺腑,此前诊治过的燥咳医案如走马灯般浮现——某武夫嗜食烤肉致肺燥,以太子参配知母而愈;某宫嫔伤于秋露,用参梨膏润肺而痊。“原来医道如溱洧之水,看似东流,实则环抱归源。”他抚掌而悟时,指缝间竟渗出淡淡的参香。

    nbsp隐者指向药圃中经霜的太子参,那参株在雾中泛着莹润的光,根茎处的环状纹如金箔镶嵌:“此草春得木气而发,夏承火气而长,秋秉金气而敛,冬合水气而藏。你看它秋日根茎饱满却不张扬,此乃‘敛阴而不滞,补而不燥,恰似白帝持衡,平调阴阳。”说罢,他以印轻叩药圃石栏,雾气中竟浮现出巨大的经络图,太子参的根须与人体肺经的走向完全重合,参叶的脉络则对应着脾经的穴位。

    nbsp忽然间,隐者化作千万金蝶,每片蝶翼都印着太子参的纹样,振翅间吹落满地黄叶。姬昭拾起一片梧桐叶,见叶背天然生着太子参的根茎纹路,叶脉交汇处竟形成“肺”字的篆体。此时玉印已融入他的丹田,化作一枚旋转的金轮,轮辐上刻着“清、润、补、敛”四字,对应太子参的四气之性。

    nbsp姬昭继位后,命工匠用溱洧河底的玄黄石立“秋燥论”碑。碑身刻着隐者授印的异象,碑阴详述太子参的秋用之法:“其根黄白,黄入脾土以培本,白归肺金以润燥;其性清补,清则不助火,补则不壅滞。与沙参相须,如金井汲泉;与梨膏相和,似玉壶承露。”碑成之日,有白鹤衔来带露的参种,撒在碑基周围,竟生出叶片金黄的奇异参株。

    nbsp他编纂的《四时本草》中,“太子参”条目下有朱批墨注:“秋三月,肺金当令,燥邪易侵。唯此参得金气而不燥,禀土德而不滞,恰合《内经》‘燥者濡之之旨。凡秋燥伤阴,干咳无痰,用三钱配伍北沙参、麦冬,以秋露煎服,效如桴鼓。”书页间还夹着隐者所赠的玉印拓片,拓片上的“敛”字每逢秋燥便会渗出湿润的痕迹。

    nbsp千百年后,新郑故地的药农们仍遵循古训:立秋后采参需择“白帝日”,即在天干为庚辛、地支为申酉的日子,此时参根黄白分明,环状纹清晰如刻。每当秋风起时,参园里会插下刻有“白帝”二字的桃木牌,牌面吸足晨露后,会浮现出太子参的纹样。而溱洧河畔的老药工们都知道,霜降前夜若在梧桐树下静坐,能闻到参香与霜气交织的奇味,那是隐者授印时留下的医道精魂,在岁月里凝成了永不消散的药香。

    nbsp如今的百草堂遗址上,残碑断碣间仍能见到金色的参须化石,当地人说那是太子参的精魂所化。每当秋阳照耀,石缝中会渗出透明的汁液,尝之甘润,恰如当年的“霜露琼浆”。这味得秋金之气的草根,就这样穿越千年时光,在溱洧河畔续写着“白帝敛阴培根本”的传奇,将草木的智慧与医者的仁心,永远封存在秋天的露水里。

    nbsp秋卷结语

    nbsp观夫秋季治燥,方知医道如秋叶飘零,看似肃杀,实则蕴藏生机。太子参得春夏之气,应秋金之敛,与北沙参、麦冬相伍,恰如白帝麾下的玉露神兵,既清燥邪,又固根本。此中真机,全在“以润治燥,以敛养阴”——盖秋燥如刀刃,强行滋补则如以肉试刃,唯有借参草之清润,顺秋气之收敛,使肺津得复,脾气得固,方合“秋收”之道。今秋卷叙毕,可见草木应时,医者顺天,虽方寸草根,亦能扭转秋燥之危。

    nbsp赞诗·七律·秋日参草

    nbsp白帝挥霜落溱洧,梧桐裂帛露华凝。

    nbsp肺伤最惧金风燥,脾弱偏宜参草承。

    nbsp梨膏和浆融玉露,沙参佐使化金冰。

    nbsp百草堂前秋意满,始知敛阴即生阳。

    nbsp冬卷预告

    nbsp当溱洧河面结上薄冰,朔风卷着雪沫扑打宫墙。冬属水,主闭藏,寒气当令,最易伤肾。太子虽得春夏秋三季调护,然肾为先天之本,不耐严寒,竟至肢冷畏寒、夜尿频多。且看太子参与熟地、山茱萸、枸杞等配伍,熬制“填精固元膏”:既要防寒邪直中,又要助肾水封藏;既要温煦命门,又要滋养真阴。更有深宫秘事——郑国公于冬至祭天归来,偶感“寒闭”之症,肢冷如铁,太医院误用燥烈之品反致动血,恰是姬昭以太子参合龟板之法,上演“以封藏之剂,解寒凝之困”的少年医案。且听第四卷《冬藏卷·黑帝封髓固真元》,看小小参草如何在冰封雪覆之时,再续一段填精补肾的本草佳话。

    喜欢。

秋收卷·白帝敛阴培根本(2)[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