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对绞股蓝的早期认知文献对比[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sp;nbsp维度nbsp日本文献特点nbsp朝鲜半岛文献特点
nbsp命名逻辑nbsp强调口感(甘茶)与形态(蔓生),科学命名早nbsp侧重功效类比(参草),融入本土医学体系
nbsp功效侧重nbsp利尿剂、化痰→现代保健茶nbsp补气健脾→四象医学体质调理
nbsp文化关联nbsp与茶道结合,形成“甘茶”饮食文化nbsp与人参并置,构建“南北滋补”地域叙事
nbsp学术范式nbsp19世纪引入西方植物分类学,重实证分析nbsp固守东医理论框架,强调性味与脏腑对应
nbsp共性:均通过中国本草文献(如《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间接认知绞股蓝,早期记载存在与近缘植物的混淆,19世纪后受西方科学影响转向精确分类。
nbsp四、跨文化互动的典型案例
nbsp1.nbsp长崎贸易的知识中介
nbsp17世纪起,中国商船将绞股蓝药材带入长崎,荷兰商馆医生恩格尔贝特·坎普弗(EngelbertnbspKaempfer)在《日本志》(1729年)中记载:“唐人用此草代参,长崎华侨种于庭园”。这一记录成为日本认知绞股蓝滋补功效的关键来源,后被《和汉三才图会》(1712年)转引。
nbsp2.nbsp医书传播的路径差异
nbspnbsp日本:通过《本草纲目》训点本(林罗山校订,1637年)接触绞股蓝知识,侧重实用本草学;
nbspnbsp朝鲜:主要通过《救荒本草》朝鲜刻本(1596年传入)认知其食用价值,后结合《东医宝鉴》发展药用理论。
nbsp五、现代早期认知的遗产
nbsp1.nbsp日本“甘茶”产业的先发优势
nbsp基于江户时代的茶饮传统,1908年日本三井物产开始规模化生产绞股蓝茶,采用“蒸青揉捻烘焙”工艺,产品远销东南亚。这一技术路径影响中国平利后来的制茶工艺。
nbsp2.nbsp韩国“高丽参草”的品牌重塑
nbsp1990年代,韩国将绞股蓝开发为“高丽参伴侣”保健品,宣称“皂苷协同增效”,利用人参国际品牌效应提升绞股蓝附加值,2023年相关产品出口额达1200万美元,主要市场为美国、东南亚。
nbsp结语
nbsp日韩对绞股蓝的早期认知,本质是中国本草文化海外传播的变奏版——日本通过兰学完成从汉方到科学的转向,朝鲜半岛则将其融入东医体系,形成独特的地域叙事。这种“同源异流”的认知路径,既反映东亚草药文化的统一性,也揭示不同民族在接受外来知识时的主体性创造。当绞股蓝在现代成为“东方草药全球化”的典型案例时,其早期在日韩的认知史恰是一部微观的跨文化知识迁移史。
喜欢。
日韩对绞股蓝的早期认知文献对比[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