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绞股蓝的历史认知演变:从救荒野菜到"南方人参"[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引言

    nbsp绞股蓝(Gynostemmanbsppentaphyllumnbsp(Thunb.)nbspMakino)作为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在我国传统医学和现代研究中都占有独特地位。这种葫芦科绞股蓝属的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因其含有人参皂苷类成分而被誉为34;南方人参34;,具有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等功效nbsp。然而,绞股蓝在中国古代的认知历程却颇为曲折,从最初的救荒野菜到被《救荒本草》记载,再到现代被列为34;名贵中药材34;,经历了数百年的认知转变nbsp。

    nbsp本文旨在系统梳理绞股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认知变化,特别是商周巫医体系、秦汉简牍记载以及唐宋本草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及背后原因,揭示其从34;无名野草34;到34;药食两用34;植物的历史演变过程nbsp。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现代研究的综合分析,探讨绞股蓝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地位变迁及其文化意义。

    nbsp二、商周巫医体系中的绞股蓝:人神沟通的媒介

    nbsp2.1nbsp巫医同源的早期医学体系

    nbsp商周时期是中国医学的萌芽阶段,当时的医疗活动主要由巫觋主持,形成了34;巫医不分34;的特点。甲骨文研究表明,早在商代,人们就已开始通过占卜来询问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这反映了当时34;鬼神致病34;的观念。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具有特殊气味或形态的植物被认为具有沟通神灵的能力,绞股蓝可能作为其中之一被巫医所使用nbsp。

    nbsp殷墟甲骨文中已有34;巫34;字和34;祝34;字的记载,表明巫觋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据考证,34;医34;的繁体34;毉34;字从34;巫34;,反映了医源于巫的现象nbsp。这种巫医同源的现象在商周时期尤为明显,巫医通过占卜、祭祀等方式与神灵沟通,同时使用草药治疗疾病。

    nbsp2.2nbsp甲骨文中的植物与医疗记载

    nbsp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疾病和治疗的记载,包括34;疾言34;、34;疾口34;等口腔疾病nbsp。甲骨文中的34;疾年34;一词,可能指疫病流行的年份nbsp。然而,目前尚未发现甲骨文中直接提及绞股蓝的记载,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绞股蓝尚未被明确识别或命名,或其药用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

    nbsp虽然甲骨文中没有直接提到绞股蓝,但商周时期的巫医在治疗疾病时确实使用了多种植物,这些植物被认为具有驱邪治病的功效。根据现代研究,绞股蓝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绞股蓝皂苷、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可能对某些疾病有治疗效果nbsp。因此,绞股蓝可能作为一种未被明确记载的草药,在商周时期的巫医实践中被使用nbsp。

    nbsp2.3nbsp青铜器装饰中的植物象征

    nbsp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装饰以动物纹为主,如饕餮纹、夔龙纹等,但也出现了一些植物纹饰nbsp。这些植物纹饰可能具有宗教或象征意义,代表着与神灵的沟通或生命的延续nbsp。然而,目前发现的商周青铜器纹饰中,尚未有确凿证据表明存在绞股蓝的图案nbsp。

    nbsp值得注意的是,绞股蓝在民间传说中常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植物,如34;神仙草34;、34;不老长寿药草34;等称号nbsp。这种观念可能与古代巫医将其用于人神沟通的实践有关,尽管缺乏直接的考古证据nbsp。因此,绞股蓝在商周时期可能作为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植物,在巫医仪式中扮演沟通人神的角色,但这一推测尚待更多考古发现的证实nbsp。

    nbsp三、秦汉时期的绞股蓝:简牍记载中的药用价值

    nbsp3.1nbsp秦汉简牍中的医药文献

    nbsp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医药知识主要记载在简牍和帛书中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前期墓葬中出土了一千多支竹简,包括汉律、《奏谳书》、《盖庐》、《脉书》、《引书》等九种内容,是一批价值重大的西汉典籍nbsp。这些简牍中记载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数学和医学nbsp。

    nbsp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则更为丰富,包括《五十二病方》、《导引图》等多种医书。这些文献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医学发展水平,其中记载了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使用情况。然而,目前整理出版的秦汉简牍和帛书中,尚未发现明确提及绞股蓝的记载nbsp。

    nbsp3.2nbsp张家山汉简《引书》中的导引与养生

    nbsp张家山汉简中的《引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医导引专着,对研究秦汉时期导引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nbsp。《引书》主要记载了导引术式、养生方法和疾病治疗,其中提到了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如项痛、踝痛、膝痛和肩痛等nbsp。然而,《引书》中并未提及绞股蓝或其他具体药物的名称,主要强调通过导引和养生来预防和治疗疾病nbsp。

    nbsp从经筋理论分析,《引书》中的导引术式主要针对经络和筋脉的调理,如治疗项痛的导引术主要是治疗太阳经筋的项痛;治疗外踝痛主要是调理足少阳经筋,治疗内踝痛主要是调理足太阴经筋nbsp。这种以导引为主的治疗方法,反映了秦汉时期医学重视整体调理而非单纯药物治疗的特点nbs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3.3nbsp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的药物记载

    nbsp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方书之一,记载了52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涉及药物247种。该书中记载了多种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反映了西汉初年的用药经验。然而,在《五十二病方》中,同样没有明确提到绞股蓝的名称或其药用价值。

    nbsp《五十二病方》中的药物使用主要以复方为主,强调药物的配伍和剂量。这些药方的治疗范围广泛,包括外伤、内科疾病、妇科疾病等。虽然绞股蓝未被明确记载,但其中一些药方可能包含与绞股蓝类似功效的药物,如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等。

    nbsp3.4nbsp秦汉时期绞股蓝认知的特点与原因

    nbsp秦汉时期对绞股蓝的认知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缺乏明确的文献记载,无论是张家山汉简还是马王堆帛书,都未明确提及绞股蓝nbsp;二是当时的医学体系以导引和方剂为主,尚未形成对绞股蓝的专门认识nbsp;三是药物分类和命名体系尚未完善,可能导致绞股蓝与其他植物混淆。

    nbsp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秦汉时期的医学重点在于建立整体理论框架和发展导引养生方法,对具体药物的研究相对较少nbsp;其次,当时的药物命名和分类系统不够完善,导致许多植物未被明确识别和记录;再次,绞股蓝可能在当时主要作为野菜而非药物使用,因此未被纳入医药文献中。

    nbsp四、唐宋本草发展阶段的绞股蓝:混淆与初步认识

    nbsp4.1nbsp唐代《新修本草》中的植物记载

    nbsp唐代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药典,成书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该书分为药解、图经、本草3部分,共54卷,记载了药物的性味特点、产地、采集要点、治疗功效等。《新修本草》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唐代及以前药物知识的重要资料nbsp。

    nbsp然而,在《新修本草》中,并未明确记载绞股蓝,而是记载了一种名为34;乌蔹莓34;的植物nbsp。乌蔹莓(Cayratianbspjaponicanbsp(Thunb.)nbspGagnep.)为葡萄科植物,与绞股蓝形态相似,常被混淆nbsp。《新修本草》对乌蔹莓的描述为:34;乌蔹莓,蔓生,叶似白蔹,生平泽。四月、五月采,阴干。34;nbsp这一描述与绞股蓝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指的是另一种植物nbsp。

    nbsp4.2nbsp宋代《证类本草》中的混淆与辨别

    nbsp宋代是中国本草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慎微编纂的《证类本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着作。该书34;博稽群籍34;,集历代本草学之大成,对药物的形态、产地、性味、功效等进行了详细记载。然而,在《证类本草》中,同样将绞股蓝与乌蔹莓混淆,将绞股蓝的功效附于乌蔹莓条目下。

    nbsp据考证,《证类本草》中记载的乌蔹莓原植物应为Cayratianbspjaponicanbsp(Thunb.)nbspGagn.,而非绞股蓝。书中描述的34;乌蔹莓34;具有34;凉血解毒,利小便34;的功效,这与绞股蓝的功效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植物。这种混淆反映了唐宋时期对绞股蓝和乌蔹莓这两种形态相似植物的辨别不清。

    nbsp4.3nbsp唐宋时期绞股蓝认知的特点与原因

    nbsp唐宋时期对绞股蓝的认知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绞股蓝与乌蔹莓长期混淆,未被明确区分;二是绞股蓝的药用价值未被充分认识,仅作为一种普通的野草或野菜存在;三是本草学着作中缺乏对绞股蓝的专门记载,其功效被附于其他植物条目下。

    nbsp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绞股蓝与乌蔹莓形态相似,尤其是在干燥后更难区分,导致在本草学着作中被混淆nbsp;其次,唐宋时期的本草学注重药物的实际应用,对植物分类的准确性重视不足;再次,绞股蓝在当时可能主要在民间作为野菜或草药使用,未引起官方本草学的足够重视。

    nbsp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唐宋时期的本草学着作未能正确识别绞股蓝,但其在民间的应用可能已经开始。据现代研究,绞股蓝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等功效,可能被民间用于治疗某些疾病。这种民间实践为后来绞股蓝的正式记载奠定了基础。

    nbsp五、明代《救荒本草》中的绞股蓝:从野菜到药用的转折

    nbsp5.1nbsp《救荒本草》对绞股蓝的首次明确记载

    nbsp明代是绞股蓝认知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朱橚编纂的《救荒本草》(1406年)首次明确记载了绞股蓝nbsp。该书是一部以救荒为目的的植物图谱,记载了414种可在饥荒时期食用的植物,其中包括绞股蓝。《救荒本草》对绞股蓝的描述为:34;绞股蓝生田野中,延蔓而生,叶似小蓝叶,短小较薄,边有锯齿,又似痢见草,叶亦软,淡绿五叶攒生一处,开小花,黄色,亦有开白花者,结子如豌豆大,生则青色,熟则紫黑色,叶味甜。34;nbsp这一描述准确地记录了绞股蓝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救荒本草》对绞股蓝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其食用价值上,书中提到:34;救饥:采叶炸熟,水浸,去邪味涎沫,淘洗净,油盐调食。34;nbsp这表明在明代初期,绞股蓝主要被视为一种救荒野菜,而非药物。然而,这一记载为后来绞股蓝的药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绞股蓝的历史认知演变:从救荒野菜到"南方人参"[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