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本不正经的修仙感悟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六识章 五蕴六识[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嘿嘿嘿,世间很多人都讲心如镜,可是我还是不懂为啥如镜呀。”

    nbsp“这个很简单嘛,就是你看见的一切都是你内心的投影,简易为,你心里想了什么你就会看见什么。

    nbsp例如;一个跟你很好的人骂了你几句,你并未当作什么不好,只当作是闹着玩儿的,那么你就不会生气。一个长辈骂了你几句,你当作是关心,那么这个骂就是关心,也不是骂。

    nbsp反之,一个陌生人人骂了你,你当作成骂,所以就有了不悦与恼怒,甚至是生气发火。一个长辈骂了你,你也当成了是骂,没当作是关心,那么这个骂也会引起你很反感。

    nbsp这个就是你心里有什么就看见什么,也就是镜子照出来了你内心的投影。

    nbsp但这只是其一,还有其二,世间只有其一的认知,帮人转识成智,却不知能识转智后会形成第二种识。

    nbsp例如二;有些情况下的骂,确实是不是骂,有的是闹着玩儿,有的是关心。但,同时存在着别人的骂就是骂,甚至是带着负面的东西。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nbsp确实是体会到了别人的恶意了呀?也不是自己想的,能感觉到别人恶意的。

    nbsp所以这就得需要更大的智慧来解释了。或者叫做世间没有的智慧,目前来说还没有的。”

    nbsp“师父,那应该如何去认识呢?”

    nbsp“心不生识,自成分别。

    nbsp性生心,心生意,意生识,识生法。

    nbsp心性本一体,明心见性的性,即是心也是性,明的心即是小我二元之心,又是真我本来面貌。明的是本质,见的也是本质。

    nbsp简单讲;人修行时,既要以心为镜去认识自己,同时又要以镜为心去照见当下。

    nbsp如你所见一人,他即是你内心投射而出,(你认为的样子。)又是他当下所展现出来的相,(你所见。)

    nbsp与此同时,他的相与内在还有着一定的区别。(如常人,自己所想的自己与真正自己展现出来的自己完全不同,自己却不知道,没有这个认识,自己会以为自己展现出来的样子是自己觉得的样子。)

    nbsp所谓的不定义别人,就是不被自己心中这个镜子,或者叫做心上所产生的识所蒙蔽,也叫镜上尘。

    nbsp这个就涉及到了五蕴,六识。五蕴就是六识,六识就是五蕴。

    nbsp五蕴为;色,受,想,行,识。

    nbsp色为形象,简称为相。受为情欲,或者叫对外境产生的觉受与情绪反应。想就是意念,行是行为,识则是辨识(心灵)。

    nbsp也叫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nbsp色蕴指物质世界的总和,包含:

    nbsp内色?:眼、耳、鼻、舌、身五根(生理器官)。

    nbsp外色?:色、声、香、味、触五境(外部感知对象)。

    nbsp作为存在的基础物质载体?。

    nbsp受蕴是对外境产生的感受与情绪反应,分为:

    nbsp身受?:生理性感受(苦受、乐受、舍受)。

    nbsp心受?:心理性感受(忧受、喜受等)

    nbsp体现为对顺逆境的直接情绪体验?。

    nbsp想蕴即概念化与认知功能:通过感官接触外境后形成的形象认知,包括命名,分类等思维活动。

    nbsp如见到苹果时认出它是红色水果的思维过程?。

    nbsp行蕴指意志与行为冲动:由受蕴和想蕴引发的心所造作,表现为善、恶、无记三种行为倾向。

    nbsp如因愤怒产生攻击冲动的心理活动?等。

    nbsp识蕴是意识与认知主体:八识系统中;(眼识至阿赖耶识)功能是为了“了别”外境。

    nbsp如眼识辨识颜色、耳识识别声音的认知作用?。

    nbsp五蕴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我的假象。

    nbsp这个认知架构,是通过分析五蕴的无常性,破除对恒常自我的执着?。

    nbsp同时,佛学文化又提出了六尘的概念,即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外境。

    nbsp当这些外境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相接触时,会使原本清净的心灵受到染污。

    nbsp简易为;眼中所见,耳朵所听,舌头所尝,身体所触,心中所想。

    nbsp就是你看见的在心中所产生的想法,那个认识,分别。耳朵所听见的所产生的,舌头尝到的,身体碰到的,心中想到的。

    nbsp为何为尘,又为何为染呢?

    nbsp举例;你我从不同方向去看同一个魔方,魔方是同一个魔方,但我们看到的颜色不一样,因识的功能,或者叫辨别的功能。

    nbsp所以我说魔方是白色的,你说的绿色的。这会儿来了一个人说是橙色的,又来了一个说是蓝色的。

    nbsp这是为何?因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物品时,所产生的识,或者叫分别功能得到的答案不同。自然看不到魔方的全貌。

    nbsp所以我们都对,也都错了。

    nbsp怎样才能看见全貌呢?那就是去我执,去掉以我们这个人个人视角所见的执着,听听不同方向的答案时,甚至是切换角度去看待,那么就会看到更多的面。

    nbsp如果站在高处去观看全局呢?就是从这个我,我们个体认知的角度中出来,出来后,就是所谓的站在高处往下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你可以理解为,不以我,我这个人的认知,认识,单独一面的去看待问题。所以修道之人,最次最次都得学会矛盾兼容,或者叫阴阳同体合一,于此同时,又能够站在矛盾中间,圆融且包容这样矛盾的认识。

    nbsp提升维度讲;你所见的当下,即是你心中镜上之尘,也是你当下所见,所分别的认识。

    nbsp往后延伸就会有些复杂。就是说;我们的识,既会帮我们分别与认识,同时又会蒙蔽我们的自然本心。

    nbsp按照道的规律角度而言;心识既一也二。因人得有心,才能有识。

    nbsp所以性生心,心生意,意生识。这三者既是个体也是一体。法就不用多形容了,法识法识,法就是识生的东西。你有了辨识才有了方法,没有识便没有法。

    nbsp六识,或者叫五蕴,它是一种超于常规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自己与认识自然万物的规律,也叫做认识道的法则。(见道。)

    nbsp但,对于整个婆裟世界而言,当人们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又会被这种认识所困,这叫执着空或执着空性。同时又叫修行相。

    nbsp简言讲;佛法是渡人过河的船,当人过河之后不能背着船走,要把船放下。

第六百六识章 五蕴六识[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