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一人纵横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75章 凤翔于天(20)[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后汉乾佑二年的白露,汴梁的皇宫御阶总在寅时裹着桂花香。刘承佑攥着那枚刻着“汉”字的玉印站在紫宸殿前,印面的龙纹被晨露浸得愈发莹润,“汉”字最末一笔的竖钩里,此刻凝着半颗露珠——圆润的水珠顺着笔画的折线滑落,在末端的缺口处积成个细小的水洼,这形状竟与昨夜从邺都急报上拓下的火漆完全相同。苏逢吉捧着卷新修的《国典》从东阁出来,书页的折痕里突然浮出些字迹,是“权”与“法”两个字,笔画的交错处与阶前的石雕纹如出一辙。

    nbsp“邺都的密使往东北去了。”苏逢吉突然用象牙板指着宫墙,刘承佑顺着他示意的方向望去,只见个穿紫袍的使者正踏着晨雾往玄武门走,腰间的鱼袋在桂香里晃出暗纹。他认得那是郭威的心腹,鱼袋上的银饰缠枝纹里嵌着极细的金丝,丝的走向与怀中《河北藩镇图》上“天雄军”的标记完全吻合。刘承佑突然注意到紫宸殿的每块地砖都有被靴底磨出的凹痕,痕里的水渍凝成个与玉印龙纹相同的图案,只是最外侧的云纹处,被人用刀尖刻了道浅痕,痕的形状与天平军节度使送来的密信封口完全相合。

    nbsp“这些地砖是按十二地支排列的。”刘承佑数着砖缝的数量,不多不少正好十二道,“对应子丑寅卯十二方位,缺的‘亥位定在澶州的黄河渡。”他话音刚落,最北侧的那块地砖突然松动,底下露出个锦囊,囊里的黄绫上用回鹘文写着“渡有十二舟,舟藏十二符”,每个字的笔画里都卡着极细的银丝,丝的末端缠着颗鸽血红宝石,石面的裂纹与邺都急报的火漆缺口完全吻合。

    nbsp澶州的黄河渡口,几个穿绿袍的驿卒正用契丹语交谈,他们扛着的驿筒上印着与玉印龙纹相同的暗纹,筒盖的铜环里嵌着极细的银丝,丝的走向与《河北藩镇图》上“永济渠”的标记完全吻合。苏逢吉突然指着渡口的牌坊:“陛下看这‘河津二字的刻石,‘津字的捺笔里嵌着金箔,箔的形状与邺都密信的水印完全重合。”两人趁着换班的间隙溜进驿馆,檀香里突然飘来股墨香——梁上的夹层里藏着个铜匣,匣里的竹简记录着藩镇的军备:“天雄军兵十万,成德军兵八万,义武军兵五万”,数字的末端都粘着极细的麻线,线的尽头缠着块铁符,符上的“藩”字缺了最后一点,缺口的形状正好能接住从檐角滴落的露水。

    nbsp露水在铁符上晕开的瞬间,铜匣突然发出轧轧声响,匣底的暗层弹出幅绢图,图上的“邺都”被人用朱砂圈了起来,圈的形状与手中鸽血红宝石的缺口完全相同。此时驿馆外传来甲叶摩擦声,刘承佑拽着苏逢吉躲进屏风后,透过缝隙看见队天雄军举着火把走来,他们的铠甲上都烙着与红宝石相同的云纹,领头的将官手中举着块刻着“郭”字的铜牌,牌上的纹路在火光里泛着红光。

    nbsp“他们是冲着这些竹简来的。”苏逢吉从靴筒里摸出把短刀,“老驿丞说过,这简册记着藩镇的布防密语,能算出他们的异动。”刀刃在木梁上划出的火星突然引燃了地上的油纸,火光里浮现出更多小字——“邺都囤粮五十万石,贝州藏甲三万副,镇州养马千匹”,每个字的笔画里都渗出朱砂,在地上连成条往东北的箭头,头的末端粘着块碎玉,玉的纹路与《河北藩镇图》上“深州道”完全吻合。

    nbsp“是郭威的亲笔标记。”刘承佑认出这是他早年在邺都见过的笔迹,想起三日前在宫中见到的密报,其中一页的批注里,汉文的“兵”与契丹文的“援”被人用墨线连成长弧,弧在镇州的位置突然折向西北,折角处的墨点里沉着半块玉佩,佩面的光纹与玉印的龙纹完全吻合。苏逢吉突然扳动屏风的铜扣,屏后的暗门缓缓打开,露出条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暗道,道壁的泥土里嵌着些碎箭镞,镞的排列与邺都急报的笔迹完全相同。

    nbsp暗道尽头的石室里堆着些木箱,箱盖的锁扣上用金丝拼着“防”字,字的笔画里藏着极细的铜丝,丝的末端缠着块银符,符上的“镇”字缺了最后一点,缺口的形状正好能接住从洞顶渗下的雨水。雨水在银符上晕开的瞬间,箱里的兵符突然发出哐当声响,在地上排出行小字:“制藩镇,则天下宁”,字的间隙里结着些青苔,苔的走向与《河北藩镇图》上“驿道”的路线完全重合。

    nbsp此时暗道外传来马嘶声,刘承佑贴着石壁听去,马蹄的节奏竟与澶州的更鼓合拍——每响五下停一停,正是天雄军的巡逻暗号。苏逢吉突然指着石室角落的排水口,口的形状与鸽血红宝石完全相合,他将宝石嵌进去的瞬间,排水口突然弹出个木盒,盒里的绢图上,黄河与永济渠的交汇处被人用红笔标出,标线上的“魏州”二字笔画里,缠着极细的银丝,丝的末端粘着片金箔,箔上的“军”字缺角与魏州守将的令牌完全相同。

    nbsp“魏州是天雄军的治所。”刘承佑想起昨夜在宫中见到的《削藩策》,其中一页的批注里,汉文的“削”与契丹文的“抚”被人用朱砂连成长线,线的末端往东北的幽州方向弯,拐弯处的朱点里沉着半颗珍珠,珠面的冰裂纹与银符的纹路完全吻合。苏逢吉突然从木箱里摸出块兵符,符上的刻痕在火光里显露出字——“昼察藩情,夜防异动”,字迹的浓淡与澶州驿卒的记录完全相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两人顺着排水口爬出时,正落在黄河渡口的芦苇荡里,荡中的芦秆上停着只白鹭,鸟喙衔着的丝线上,拴着半块铜符,符的缺口与刘承佑手中的那枚正好咬合。合缝处渗出的朱砂在泥地上画出条往东北的线,线的尽头泊着艘快船,船头的木桨上刻着“汉”字,字的笔画里嵌着极细的金丝,丝的末端缠着片麻布,布上的“北”字缺角与契丹使者的令牌完全相同。

    nbsp“是耶律兀欲的人。”苏逢吉认出船尾的狼头装饰,饰上的鬃毛纹路与幽州送来的密信火漆完全吻合。刘承佑突然注意到船板的缝隙里卡着些谷壳,壳的形状与渡口地砖的凹痕完全相同,只是最边缘处被人用指甲刻了道浅沟,沟的走向与天雄军的甲纹完全相合。

    nbsp快船沿永济渠往东北行时,两岸的柳树林突然升起些狼烟,烟的形状在风中组成字——“兵”“粮”“马”“甲”,四种笔迹在桂香里绞成绳,绳的末端缠着块被露水浸软的桑皮纸,纸上的“防”字缺了最后一笔,缺口的形状正好能接住船头滴落的水珠。刘承佑将桑皮纸展开,纸背的纹路里突然显露出幅地图,魏州的位置被人用谷壳拼出个“营”字,字的笔画与天雄军的营地布局完全相同。

    nbsp船过贝州时,水面突然漂来些竹筏,筏上的粮袋印着汉家的“汉”字纹,纹的间隙里嵌着极细的银丝,丝的末端粘着片绢帛,帛上的“馈”字缺角与玉印的龙纹完全相同。刘承佑突然发现每只竹筏的筏尾都系着块木牌,牌上的数字相加正好是二十万石,与朝廷每月拨给天雄军的粮额完全吻合。苏逢吉突然指着筏底的暗格,格里的铜秤砝码上刻着“乾佑二年”,码的重量与汴梁新铸的铜钱完全相同。

    nbsp“郭威在用朝廷的粮草私结藩镇。”刘承佑摸着玉印上的新刻痕,那是昨夜苏逢吉补刻的“制”字,字的笔画里渗出的玉屑,在船板上画出条往东北的箭头,头的末端粘着颗珍珠,珠面的光纹在日光里旋转,突然映出幅模糊的影像——魏州的校场,天雄军的士卒与成德军的将领在同一面旗下宣誓,郭威的紫袍与其他藩镇的绯袍在同片阳光下飘动。

    nbsp快船在魏州码头靠岸时,天雄军的哨兵正在盘查过往船只,他们腰间的铜牌上刻着“汉”字,字的笔画里嵌着极细的金丝,丝的末端缠着片金箔,箔上的“防”字缺角与刘承佑手中的玉印完全相同。刘承佑突然注意到每个哨兵的袖中都藏着半块木牌,牌的纹路与澶州驿馆找到的竹简完全吻合,合缝处的齿痕里卡着极细的麻线,线的末端缠着颗碎玉,玉的纹路与《河北藩镇图》上“博州道”完全相同。

    nbsp苏逢吉突然将鸽血红宝石抛向空中,宝石在日光里炸开的瞬间,无数光点在空中组成条往东北的路,路的两侧,朝廷的禁军与藩镇的甲士在同片土地对峙,宫中的玉印与军府的铜符在同个案几上相邻,而那些曾经隔着君臣的猜忌,正在这白露里变成彼此能懂的暗语。刘承佑握紧玉印,看着印上的露珠在日光里慢慢蒸发,印面的龙纹与红宝石的光纹交织在一起,在船板上投出个复杂的影子。

    nbsp魏州的节度使府内,郭威正用银刀剖开契丹的密信,信纸飘落的瞬间,上面的契丹文突然浮现金光,在案上画出与天雄军营地相同的布防图。他拾起那半块铜符时,符的缺口与澶州找到的那枚正好咬合,合缝处渗出的朱砂在地上凝成个“郭”字,字的笔画里结着些青苔,苔的走向与藩镇联军的行军路线完全相同。

    nbsp永济渠的快船继续往东北行,船板上的水珠正在滴落,每滴水珠落在渠里都激起细小的涟漪,涟漪的形状与玉印上的龙纹完全相同。刘承佑知道,这些涟漪终将在镇州汇聚,像无数个乱世的暗流,正在等待一场足够大的风暴,就能顺着河道漫向该去的地方。而此刻,魏州的钟声正穿透云层,钟声里混着无数细碎的甲叶声——那是各藩镇的兵车正在往博州集结,是各州的粮草正在运往军仓,是无数个“汉”字正在被刻进不同的旗帜里,像在编织一张覆盖河北的网。

    nbsp苏逢吉突然从怀中掏出块火石,火星落在船板的水渍上,瞬间燃起片幽蓝的光。光里飞出的无数光点在空中组成条往东北的路,路的两侧,宫中的内侍与军府的幕僚在同个驿站交接,朝廷的敕令与藩镇的密信在同个匣子里堆叠,而那些曾经隔着宫墙的算计,正在这白露里变成彼此能懂的生存法则。刘承佑握紧玉印,感觉掌心的温度正在升高,仿佛有团火正在印面下燃烧,他知道,真正的削藩才刚刚开始。

    nbsp博州的烽燧台上,守兵正在用狼粪点燃烽火,烟柱的形状在风中组成个巨大的“汉”字,字的笔画里藏着极细的金丝,丝的末端缠着片金箔,箔上的“威”字缺角与刘承佑手中的玉印完全相同。远处的太行山传来隐约的雷声,雷声里混着无数马蹄声——那是朝廷的禁军正在往魏州集结,像在赴一场早已注定的对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刘承佑望着东北方向的魏州城楼,突然注意到云团的形状正在变化,渐渐凝成个与玉印龙纹相同的图案。他摸出怀中的《河北藩镇图》,图上的“邺都”被红笔圈出的位置,此刻正有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照亮了远处连绵的军营。苏逢吉突然指着图上的一处暗记,那是用朱砂标出的“粮仓”,位置正好与澶州地砖的凹痕形状相合,而粮仓的名字“馆陶”,笔画里藏着的金丝正在日光下泛出微光,像在指引一条隐秘的突袭路线。

    nbsp快船在魏州码头停靠时,城门口的天雄军正在检查过往行人,甲胄的纹路里突然浮出些小字:“君强则臣顺,臣顺则国昌”。刘承佑认出这是自己昨夜写下的朱批,字的笔画里渗出的玉屑,在地上画出条往东北的箭头,头的末端粘着颗珍珠,珠面的晕彩在火光里旋转,突然映出幅模糊的影像——魏州的城门正在缓缓打开,城门上的“汉”字旗在风中摇晃,旗的阴影里藏着面更小的“郭”字旗。

    nbsp刘承佑将玉印举过头顶,印面的龙纹在日光里愈发清晰,仿佛要将整个河北的藩镇都收进其中。他知道,这场君臣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而手中的玉印,不过是开启后汉棋局的第一枚棋子。远处的漳水河畔,又一道闪电划破云层,照亮了正在集结的军队,像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写下最初的注脚。

    nbsp船板上的水渍在日光下渐渐蒸发,留下与玉印龙纹相同的痕迹,每个纹路的末端都延伸出细小的裂纹,裂纹的走向指向不同的藩镇——有的往西北通向河东,有的往东南通向郓州,有的往西南通向汴梁,有的往东北通向幽州。刘承佑弯腰触摸那些裂纹,指尖突然传来一阵刺痛,血珠滴落在船板上,瞬间晕开成个小小的“汉”字,与玉印上的字迹完全重合,仿佛要用皇室的血,来缝合这分裂的疆土。

    nbsp苏逢吉突然指着远处飞来的一只信鸽,鸽爪上系着的绢帛在风中飘动,帛上的字迹隐约可见——“郭威已入博州”。刘承佑将那半块玉佩从怀中取出,与从澶州找到的另一半拼合,合缝处的龙纹突然连成完整的一圈,圈心的位置嵌着颗珍珠,珠面的反光里浮现出后汉的疆域图,图上的“汴梁”被无数条细线缠绕,线的另一端分别连着各个藩镇的治所,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整个天下都系在这枚玉印之上。

    nbsp天色渐晚,魏州城的灯火次第亮起,每盏灯的光晕里都藏着个模糊的影子,有的是顶戴官帽的朝臣,有的是身披甲胄的将领,有的是手持农具的农夫,有的是挑着货担的商贩。刘承佑知道,这些影子里,有忠于汉室的,有依附藩镇的,有隔岸观火的,有伺机而动的。而他手中的玉印,此刻正映着天边最后一道霞光,将“汉”字的笔画投射在水面上,随着波浪起伏,仿佛要在这乱世的洪流里,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nbsp后汉乾佑二年的秋分,魏州的节度使府总在巳时裹着烽烟味。刘承佑将那枚染了血珠的玉印按在案上,印面的龙纹被烛火熏得发黑,34;汉34;字最末一笔的缺口处,此刻凝着半滴烛泪——蜡油顺着笔画的裂痕漫延,在案几上积成个细小的油洼,这形状竟与昨夜从汴梁送来的密诏火漆完全相同。史弘肇拖着副镣铐从偏殿出来,铁链的锈痕里突然浮出些字迹,是34;军34;与34;政34;两个字,笔画的交错处与廊柱的刀痕如出一辙。

    nbsp34;郭威的先锋往西南去了。34;史弘肇突然用镣铐尖指着地图,刘承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队穿黑甲的骑兵正踏着落叶往相州方向走,马槊的铜镦在烽烟里抖出暗纹。他认得那是天雄军的34;黑云长剑都34;,镦环的兽纹里嵌着极细的银丝,丝的走向与怀中《河北军镇图》上34;洹水34;的标记完全吻合。刘承佑突然注意到节度使府的每根廊柱都有被剑劈过的痕迹,痕里的木屑凝成个与玉印龙纹相同的图案,只是最外侧的火焰纹处,被人用箭簇刻了道浅痕,痕的形状与归德节度使送来的密信封口完全相合。

    nbsp34;这些廊柱是按八卦阵排列的。34;刘承佑数着柱身的数量,不多不少正好八根,34;对应休生伤杜景死惊开,缺的39;景39;位定在相州的铜雀台。34;他话音刚落,最西侧的那根廊柱突然松动,柱心的空洞里露出个铁盒,盒里的麻纸上用突厥文写着34;台有八层,层藏八策34;,每个字的笔画里都卡着极细的铜丝,丝的末端缠着颗墨晶,晶面的冰裂纹与汴梁密诏的火漆缺口完全吻合。

    nbsp相州的铜雀台遗址,几个穿褐衣的斥候正用沙陀语交谈,他们背着的箭囊里露出半截令旗,旗角的金线在暮色里泛着微光。王章突然指着台基的凿痕:34;陛下看这处39;建安39;二字的残碑,39;建39;字的横笔里嵌着铅块,块的形状与《河北军镇图》里的39;粮仓39;标记完全重合。34;两人趁着夜色混进樵夫里,松涛声里突然飘来股血腥味——台顶的断墙后藏着具尸体,死者怀中的羊皮纸记录着天雄军的动向:34;先锋三万屯相州,主力五万守魏州,辎重队往洺州34;,数字的末端都粘着极细的麻线,线的尽头缠着块铜符,符上的34;郭34;字缺了最后一点,缺口的形状正好能接住从檐角滴落的雨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雨水在铜符上晕开的瞬间,尸体突然从怀中滚出个蜡丸,丸里的绢布在空中展开条往西南的路线,线的末端指向幅刻在石壁上的地图,图上的34;滑州34;被人用朱砂圈了起来,圈的形状与手中墨晶的缺口完全相同。此时台下传来甲叶摩擦声,刘承佑拽着王章躲进断碑后,透过缝隙看见队天雄军举着火把上来,他们的铠甲上都烙着与墨晶相同的狼纹,领头的将官手中举着块刻着34;李34;字的铜牌,牌上的纹路在火光里泛着绿光——那是李筠的心腹,牌背的刻痕与郭威的私印完全吻合。

    nbsp34;他们在找这具尸体。34;王章从靴筒里摸出把匕首,34;死者指甲缝里的布屑,是汴梁禁军的号服料子。34;刀刃在断碑上划出的火星突然引燃了地上的油纸,火光里浮现出更多小字——34;郭威与王殷约于洺州会师,欲借契丹兵五万南下34;,每个字的笔画里都渗出朱砂,在地上连成条往西南的箭头,头的末端粘着块碎瓷,瓷的纹路与《河北军镇图》上34;黄河渡口34;完全吻合。

    nbsp34;是王峻的笔迹。34;刘承佑认出这是他早年在东宫见过的字体,想起三日前在魏州见到的账簿,其中一页的墨迹里,汉文的34;粮34;与契丹文的34;马34;被人用墨线连成长弧,弧在邢州的位置突然折向东南,折角处的墨点里沉着半块玉佩,佩面的光纹与玉印的龙纹完全吻合。王章突然扳动断碑的石榫,碑后的暗门缓缓打开,露出条仅容一人爬行的地道,道壁的泥土里嵌着些箭镞,镞的排列与汴梁密诏的笔迹完全相同。

    nbsp地道尽头的石室里堆着些木箱,箱盖的锁扣上用铁丝拼着34;反34;字,字的笔画里藏着极细的麻绳,绳的末端缠着块银符,符上的34;乱34;字缺了最后一点,缺口的形状正好能接住从洞顶渗下的泥水。泥水在银符上冻结的瞬间,箱里的甲胄突然发出哐当声响,在地上排出行小字:34;据相州,则汴梁危34;,字的间隙里结着些霉斑,斑的走向与《河北军镇图》上34;驿道34;的路线完全重合。

    nbsp此时地道外传来马蹄声,刘承佑贴着石壁听去,马蹄的节奏竟与相州的更鼓合拍——每响六下停一停,正是天雄军的集结暗号。王章突然指着石室角落的排水口,口的形状与墨晶完全相合,他将墨晶嵌进去的瞬间,排水口突然弹出个木盒,盒里的绢图上,洹水与漳水的交汇处被人用红笔标出,标线上的34;洺州34;二字笔画里,缠着极细的铜丝,丝的末端粘着片金箔,箔上的34;会34;字缺角与洺州守将的令牌完全相同。

    nbsp34;洺州是郭威的粮草枢纽。34;刘承佑想起昨夜在节度使府见到的《平叛策》,其中一页的批注里,汉文的34;烧34;与沙陀语的34;截34;被人用朱砂连成长线,线的末端往西南的汴梁方向弯,拐弯处的朱点里沉着半颗珍珠,珠面的冰裂纹与银符的纹路完全吻合。王章突然从木箱里摸出块兵符,符上的刻痕在火光里显露出字——34;夜劫粮道,昼扰寨栅34;,字迹的浓淡与相州斥候的记录完全相同。

    nbsp两人顺着排水口爬出时,正落在铜雀台的护城河泥沼里,沼中的芦苇丛里卡着只断箭,箭杆的丝线上拴着半块铜符,符的缺口与石室找到的那枚正好咬合。合缝处渗出的朱砂在泥地上画出条往西南的线,线的尽头泊着艘渔船,船板的裂缝里嵌着极细的金丝,丝的末端缠着片麻布,布上的34;南34;字缺角与汴梁禁军的甲纹完全相同。

    nbsp34;是慕容彦超的人。34;王章认出船尾的鹰纹旗,旗角的流苏里藏着根铜针,针的断口与汴梁密诏的火漆完全吻合。刘承佑突然注意到船板的缝隙里卡着些谷壳,壳的形状与相州地砖的凹痕完全相同,只是最边缘处被人用刀刻了道浅沟,沟的走向与天雄军的粮道标记完全相合。

    nbsp渔船沿洹水往西南行时,两岸的树林突然升起些狼烟,烟的形状在风中组成字——34;粮34;、34;草34;、34;甲34;、34;箭34;,四种笔迹在烽烟里绞成绳,绳的末端缠着块被泥水浸软的桑皮纸,纸上的34;劫34;字缺了最后一笔,缺口的形状正好能接住船头滴落的水珠。刘承佑将桑皮纸展开,纸背的纹路里突然显露出幅地图,洺州的位置被人用谷壳拼出个34;仓34;字,字的笔画与天雄军的粮仓布局完全相同。

    nbsp船过临漳时,水面突然漂来些竹筏,筏上的草袋印着汉家的34;军34;字纹,纹的间隙里嵌着极细的银丝,丝的末端粘着片绢帛,帛上的34;密34;字缺角与玉印的龙纹完全相同。刘承佑突然发现每只竹筏的筏尾都系着块木牌,牌上的数字相加正好是十万石,与郭威囤积在洺州的粮额完全吻合。王章突然指着筏底的暗格,格里的铜秤砝码上刻着34;乾佑二年34;,码的

第2275章 凤翔于天(20)[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