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元[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等
nbsp汉人(指淮河以北原金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人。)
nbsp第四等
nbsp南人(最后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区的人民。)
nbsp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不平等的政策和规定。比如禁止汉人打猎、学习拳击武术、持有兵器、集会拜神、赶集赶场作买卖、夜间走路年,为了进攻安南,征用全国马匹,色目人三匹马中只征两匹;而汉人的马,无论多少,全部征收。以后不断征马,每次如此,汉人的马就成为珍品。nbsp[41]
nbsp甲主”以上的地方政府首长,全由蒙古人担任。当蒙古人不够分配,或中亚人贿赂够多时,则由中亚人担任。蒙古官员大多数是世袭的,每一个蒙古首长,如州长、县长,他所管辖的一州或一县,就是他的封建采邑。他们对汉人没有政治责任,更没有法律责任。但实际上对于许多豪强是不适用的。虽然法令禁止汉人持有兵器,但大兴史氏、易州张氏、真定董氏等待遇和蒙古贵族相差无几。相反许多蒙古贫民生活却很困苦,到了元朝中叶,常有大批蒙古贫民在大都、通州等地被贩卖,色目人也有不少沦为奴仆的。实际还是地主阶级政权。nbsp[41]
nbsp然而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发现元代有把臣民明确划分为四等的专门法令,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原文为怯薛歹蒙古人,怯薛歹为元代一特权阶级)nbsp[42]。
nbsp近代有研究指出,元代有相当多的汉族人在各级官府担任高级职务,其中不少是正职。在《元史》、《新元史》、和《蒙兀儿史记》所作传的864名三品以上的官员中,汉人占了409位,即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七。此外,汉人在元朝官府里做正职的,除了在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行中书省担任高官的汉族大僚外,在六部中任职尚书的,亦俯拾皆是。综合来看,汉族人在元朝各级政府不仅任职显要者甚众,而且担任正职者也为数不少。认为“元朝各级官府nbsp的高级官吏,必须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最多只能做到副职”的说法并非准确nbsp[43]。
nbsp军事
nbsp播报
nbsp编辑
nbsp军事机构
nbsp元朝最高军事机构是枢密院。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守,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置知院六员,从一品;同知四员,正二品;副枢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二员,正四品;院判二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四员,正七品;承发兼照磨二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一员,正九品;同管勾一员,从九品;掾史二十四人,译史一十四人,通事三人,司印二人,宣使一十九人,铨写二人,蒙古书写二人,典吏一十七人,院医二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枢密院下设有客省使、断事官、行枢密院、右卫、左卫、中卫、前卫、后卫等官署。
nbsp军种设置
nbsp主词条:怯薛
nbsp蒙古重装骑兵
nbsp元代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在漠北草原的蒙古人,仍过着兵民合一的游牧生活,战时出军,平时便屯聚牧养。在汉地,元朝军士的来源采取从固定的军户中签发的办法。蒙哥二年壬子(1252年)大规模籍户时,已明确地区分民户和军户。进入内地的大多数蒙古人户及被收编的金、宋降军之家,皆以军户着籍;此外还有一些汉族或其他各族人户陆续被新签为军户,一般都由中户充当。军户种田,可免税粮四顷,称为“赡军地”。蒙古、探马赤军和汉军(金降军和蒙古政权、元政府在华北签发的军队)军户,都是通过奥鲁进行管理的。奥鲁的主要职责,一是从军户中起发丁男当军应役,并及时起征亡故军人的“户下弟男”承替军役,弥补军队缺员。二是负责按时为本奥鲁起发的当役军人置备鞍马、器杖、盘费等军需。蒙古、探马赤军的奥鲁,隶属于该奥鲁当役军士所在的万户、千户之下,汉军奥鲁由所在地区的管民官兼领。新附军(南宋降军)未设奥鲁。
nbsp防卫体系
nbsp元代武士
nbsp元代军事防卫分为两大系统,即戍卫京师(大都)的宿卫系统和镇守全国各地的镇戍系统。宿卫军队由怯薛军和侍卫亲军构成。忽必烈建国后,保留了成吉思汗创立的四怯薛轮番入侍之制,用他们列值禁庭以充护卫侍从,常额在万人以上,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侍卫亲军用于环卫京畿,到元朝末年先后置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品秩与万户相当(正三品),隶属于枢密院。进入内地的色目人军队,由于战斗力较强,相当一部分被编入侍卫亲军。镇戍诸军的布局,腹里主要由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戍守。华北、陕西、四川等地的蒙古、探马赤军由各地区的蒙古军都万户府(都元帅府)统领,隶属于枢密院。南方以蒙古军、汉军、新附军相参驻戍,防御重点是临江沿淮地区。隶属行省的镇戍诸军,方面有警时由行枢密院统领;平时日常事务归于行省,但调遣更防等重要军务仍受枢密院节制。全国军马总数,只有皇帝和枢密院蒙古官员知道,行省兵马也只有为首的蒙古官员知道。
nbsp主要战争
nbsp战争
nbsp年份
nbsp交战方
nbsp文永征日之役
nbsp1274年
nbsp日本(镰仓幕府)
nbsp忽必烈灭宋之战
nbsp1276—1279年
nbsp南宋
nbsp弘安征日之役
nbsp1281年
nbsp日本(镰仓幕府)
nbsp征占城之役
nbsp1282年
nbsp占城
nbsp征缅之战
nbsp1283—1287年
nbsp缅甸(蒲甘政权)
nbsp第二次征越之战
nbsp1284—1285年
nbsp越南(陈朝)
nbsp第三次征越之战
nbsp1287—1288年
nbsp越南(陈朝)
nbsp征爪哇之战
nbsp1292年
nbsp爪哇
nbsp注:本表格仅显示1271年—1368年的战争,其它不计入。nbsp[44]
nbsp经济
nbsp播报
nbsp编辑
nbsp主词条:元朝经济
nbsp农业
nbsp根据学者吴慧的研究,元代亩产比宋增长了9.4%。nbsp[4]nbsp[100]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蒙古可汗进入中原之初,惨酷的屠杀和劫掠,给北方地区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毁坏。
nbsp蒙古人原来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蒙金战争时期,曾打算尽杀汉人,把耕地都变为牧场,大臣耶律楚材建议不如保留汉人的农业生产,以提供财政上的收入来源。这个建议受到铁木真的采纳。窝阔台之后,为了巩固对汉地统治,实行了一些鼓励生产、安抚流亡的措施,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特别是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不断推广,棉花及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种植和运销都在南宋基础上有所增加。
nbsp元朝大运河
nbsp手工业
nbsp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就使当时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在某些方面渗入了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但是,由于元帝集中控制了大量的手工业工匠,经营日用工艺品的生产,官营手工业特别发达,对民间手工业则有一定的限制。
nbsp商业
nbsp重视商业
nbsp元代的商业发展与商品流通客观上具备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规模空前的统一局面、对外关系的开拓以及畅达四方的水陆交通,为中外商旅提供了“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的优越环境。
nbsp由于蒙古对商品交换依赖较大,同时受轻商思想较少,故元朝比较提倡商业,使得商品经济十分繁荣,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相当富庶的国家。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以政治权势为标准,元代商人大体可划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由贵族、西域商人、官僚、上层僧侣和豪商组成,他们在行商时受到官方多方面的庇护和优遇,有的甚至不当杂泛差役、豁免或逃匿商税,取得持玺书、佩虎符、乘驿马的特权nbsp[45]。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商品交流也促进了元代交通业的发展,改善了陆路、漕运,内河与海路交通。
nbsp货币
nbsp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然而因滥发纸币也造成通货膨胀。
nbsp纸币正式作为法偿币,与白银等一起通行全国,赋税政策又规定,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钞币和白银,耕织之家普遍用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贸易白银,以供官赋”nbsp[86],以输税为条件,贵族官僚经商不存在任何限制。蒙古贵族还直接利用斡脱放债营利,并设立专门机构,制订一系列条例,保护斡脱的运营。nbsp[4647]这些都使商品化程度得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nbsp“至元通行宝钞”纸币
nbsp人口
nbsp元代户口统计表
nbsp年代
nbsp户数(户)
nbsp口数(人)
nbsp备注
nbsp夏崇宗永安三年(1100年)
nbsp
nbsp估300万nbsp[48]
nbsp
nbsp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
nbsp8,413,164nbsp[49]
nbsp估870万nbsp[48]
nbsp53,532,151nbsp[49]
nbsp估5600万nbsp[48]
nbsp学者认为金灭亡后境内仅剩200万户、1050万人。nbsp[50]
nbsp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
nbsp12,670,801nbsp[51]
nbsp估1550万nbsp[48]
nbsp28,320,085nbsp[51]
nbsp估8060万nbsp[48]
nbsp此年为南宋人口峰值,学者认为因宋元战争人口锐减超过一千万。nbsp[50]
nbsp元太宗八年(1236年)
nbsp1,100,000nbsp[52]
nbsp
nbsp统计范围为原金、夏境的华北地区,1235年实施的乙未籍户至1236年完成。
nbsp元宪宗二年(1252年)
nbsp1,300,000nbsp[53]
nbsp
nbsp本年完成壬子籍户nbsp[54]
nbsp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
nbsp1,418,499nbsp[55]
nbsp
nbsp
nbsp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nbsp13,196,206
nbsp估1500万nbsp[48]
nbsp58,834,711
nbsp估7500万nbsp[48]
nbsp原南宋境内有户,原金境内有户。此次统计数据不包括西南各省的“山泽溪洞之民”。nbsp[56]
nbsp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nbsp13,430,332
nbsp60,491,300
nbsp内郡(即北方)有户,江淮和四川(即南方)有户,共有人,另外有游食者人,僧、尼人。nbsp[57]
nbsp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
nbsp①14,002,760nbsp[58]
nbsp②11,633,281
nbsp②53,654,337
nbsp①号数据为官方统计峰值
nbsp②号数据出自《元史·卷九十三》nbsp[59]
nbsp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
nbsp13,400,699nbsp[60]
nbsp估1700万nbsp[48]
nbsp估8500万nbsp[48]
nbsp
nbsp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
nbsp估1800万nbsp[48]
nbsp估9000万nbsp[48]
nbsp部分学者认为此年为元代人口峰值
nbsp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
nbsp
nbsp估6000万nbsp[50]
nbsp学者认为元明之际的人口谷底为六千万nbsp[50]
nbsp注:本表官方统计数据仅包含汉地(不含吐蕃、云南、岭北及辽阳行省)的居民,未包含特殊居民如贱民、佃农、奴婢、僧道等人群,蒙古贵族军将们又有大量的驱口,此外还有军户、匠户等均不计入户口统计,故实际人口远多于在籍人口,本表估算数据出自吴松弟的《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及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发展史》。
nbsp赋税
nbsp赋税制度主要有税粮和科差两项。税粮南北不同,北方分为丁税、地税;南方则沿袭南宋旧制,按地亩征收两税。科差行于北方者,包括丝料、包银和俸钞三项。南方科差则有户钞、包银。但“江南包银”在元代施行时间很短。一般来说,元代的江南三省不征收包银。nbsp[5]
nbsp差役按里甲户等编派,如坊正、里正、仓官及库子等。又有修城、开河、筑堤、运输等力役。差役极为繁重,给劳动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nbsp官吏收钱的名目:部属参见要“拜见钱”,逢年过节要“追节钱”,生辰祝寿要“生日钱”,迎来送往要“人情钱”,无事白耍称“撒花钱”,例行公事要“常例钱”,论诉官司也要收钱。
nbsp至正之宝(权钞钱)
nbsp文化
nbsp播报
nbsp编辑
nbsp思想
nbsp元朝的思想上也是兼收并用的,他们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与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nbsp[85]。早在1234年赵复被俘到北方后,他就在燕京设立太极书院,讲授程朱理学,培养出一批理学家,使得理学得以北传元朝时,元帝尊重儒学,册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且推崇理学为官学。元仁宗初年恢复科举,史称延佑复科,在《明经》、《经疑》和《经义》的考试都规定用南宋儒者朱熹等人的注释,影响后来明朝的科举考试皆采用朱熹注释。nbsp[61]理学在元朝还有一些变化,南宋时期即有调和程朱理学的朱熹与心学的陆九龄等两家学派的思想。到了元代,理学家大多舍弃两派其短而综汇所长,最后“合会朱陆”成为元代理学的重要特点。当代有名的理学家有黄震、许衡与刘因与调和朱陆学的吴澄、郑玉与赵偕,其中许衡、刘因与吴澄被誉称为元代理学三大家。朱学的后继者为了配合元帝的需求,更注重在程朱理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其道德蒙昧主义的特征日趋明显。从而把注意力由学问思变的道问学转向对道德实践的尊德性的重视,这也促成朱、陆思想的合流。元代理学的发展,也为明朝朱学与阳明心学的崛起提供某些思想的开端。nbsp[61]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由于元朝由蒙古人所统治,汉族士大夫基于异族统治的考量,在元朝初期大多分成合作派与抵抗派。合作一派是华北儒者如耶律楚材、杨奂、郝经与许衡等人。他们主张与蒙古统治者和平共存,认为华、夷并非固定不变,如果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如果蒙古统治者有德行,也可以完全入主中原。他们提倡安定社会,保护百姓,将中华的典章制度带进元朝,以教感化蒙古人。另一派是江南南宋遗民的儒者如谢访、郑思肖、王应麟、胡三省、邓牧、马端临等人。他们缅怀南宋故国,坚持民族气节。为了消极抵抗元廷,采取隐遁乡里,终生不愿意出仕的方式。并且以着述书籍为业,将思想化为书中主旨。到元朝后期,由于元仁宗实行延佑复科,恢复科举,及第者都感谢天子的恩宠,纷纷愿意为元廷解忧。元朝后期国势大墬,政治腐败、财政困难,使得当时士大夫如赵天麟、郑介夫、张养皓与刘基等人纷纷提出各种政治主张,或从弊端中总结经验教训。他们大多提倡勤政爱民、廉洁公正、任用贤才等措施。元末民变的爆发使得南方有不少士大夫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镇压农民起义。在明朝建立后,少数元朝遗老纷纷归隐不出。nbsp[62]
nbsp文学
nbsp元朝文学以元曲与小说为主,对于史学研究也十分兴盛。相对唐宋而言,元朝的诗词成就不多,主要诗词人有:方回、戴表元、元好问、李俊民、耶律楚材、郝经、刘因、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黄溍、柳贯、欧阳玄、王冕、杨维桢和萨都剌等,方回,诗学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殿军,艺术上,他大力发挥江西诗派的创作特点,在诗眼、句法上深致工夫,其诗以意象生新、境界老成为主要特征。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被称为元诗四大家。文以虞集为长,诗以刘因为着。nbsp[63]
nbsp明朝王世贞说“元无文”,但是叙事性文学如戏曲、小说第一次成了主导地位。元朝使华北诞生元曲,江南则出现以浙江为中心的文人阶层,孕育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长篇小说,自由奔放的文人如杨维桢、倪瓒等人,在城市发放出市民文化的花朵。
nbsp元朝各族文学家画像
nbsp宗教
nbsp元朝与各藩国:蒙古术赤汗国、蒙古察合台汗国、蒙古伊利汗国横跨欧亚大陆,幅员辽阔,其疆土内的种族也十分繁多,这些都使得元朝的宗教呈现多元化,各类佛教(含汉传佛教与喇嘛教)、道教、白莲教等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东西方的商旅、教士亦来往频繁,自西方传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含景教和天主教)与犹太教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
nbsp由于元朝对境内各种宗教基本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甚且优容礼遇之,这种环境比较有利于宗教的传播与发展。元朝僧人有免税免役特权,致使一些不法之徒投机为僧,甚至干预诉讼,横行乡里,成为元代的一个社会问题。不过,元世祖曾在礼节上歧视伊斯兰教,例如不尊重其宰羊方法,伊斯兰教徒被逼吃死肉,此法令亦适用于基督教徒。元朝对宗教管制较为宽松,使得民间如白莲教、明教等借此建立秘密组织,进行抗元起义。nbsp[64]
nbsp史学
nbsp主词条: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马端临、文献通考、蒙古秘史、宋史、金史、辽史
nbsp语言
nbsp主词条:中原音韵、蒙古语
nbsp戏曲
nbsp元朝的戏曲,即元曲,分成散曲与杂剧,散曲具有诗歌独立生命,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当时城市繁华,元廷不重视中国文学与科举,当时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也是元代一种新的韵文形式,以抒情为主,主要给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单独唱也可以融入歌剧内,与唐宋诗词关系密切;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产生于金末元初,发展和兴盛于元代至元大德年间。根据《太和正音谱》中所记,大约有五百三十五本,创作十分巨大而辉煌。元朝后期,杂剧创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强与温州发扬的南戏的交流,到元末成为传奇,明清时发展出昆剧和粤剧。
nbsp当时散曲四大名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与乔吉,有名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乐观和顽强精神;《凭阑人·江夜》追求文字技巧,脱离散曲特有风格;描写景物的《水仙子·重观瀑布》雅俗兼备,以出奇制胜;其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曲子《天净沙·秋思》刻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情景交融,色彩鲜明,被称为“秋思之祖”。
nbsp杂剧五大名家除了关汉卿与马致远之外,还有白朴、王实甫与郑光祖(其中关、白、马、郑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有名的作品有《窦娥冤》《拜月亭》《汉宫秋》《梧桐雨》《西厢记》与《倩女离魂》,主要表现社会与生活情况、歌颂历史人物与事件,强调人物的情感。元曲的兴盛,最后成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元曲大家关汉卿
nbsp书画
nbsp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以赵孟頫成就最高。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乃元代的画坛领袖。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他倡导复古,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师法自然。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其绘画、书风和书学主张对当代及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nbsp[65]
nbsp赵孟頫书法
nbsp科技
nbsp播报
nbsp编辑
nbsp天文历法
nbsp元朝在天文历法方面比较发达,元世祖邀请阿拉伯的天文学家来华,吸收了阿拉伯天文学的技术,并且先后在上都、大都、登封等处兴建天文台与回回司天台,设立了远达极北南海的27处天文观测站,在测定黄道和恒星观测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代的突出成就。元朝有名的天文学家有郭守敬、王恂、耶律楚材、扎马鲁丁等人。耶律楚材曾编订有《西征庚午元历》,1267年,扎马鲁丁撰进《万年历》,1276年,许衡、王恂、郭守敬等人修改历法,以近世截元法主持编订了《授时历》,《授时历》于1280年颁行nbsp[66],延用了400多年,是人类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
nbsp扎马鲁丁与后来的郭守敬等人研制出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窥几、正方案、候极仪、立运仪、证理仪、定时仪、日月食仪等十几种天文仪器,当时在天文台里工作的还有阿拉伯天文学家可马剌丁、苫思丁等人。回回司天台一直存在到元末明初,仍由回回司天监黑的儿、阿都剌、司天监丞迭里月实等修定历数。nbsp[67]
nbsp元朝科学家郭守敬
nbsp地理
nbsp地理学方面《元一统志》的编纂、河源的探索、《舆地图》的问世及大批游记类着作的出版是其主要成就。《元一统志》由政府主持,扎马鲁丁、虞应龙具体负责。该书对中国各路府州县的建置沿革、城郭乡镇、山川里至、土产风俗、古迹人物均有详细描述,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年,元世祖命女真人都实探求黄河河源,认为星宿海(火敦脑儿)即河源,比较接近实际。潘昂霄还据此撰成《河源志》。
nbsp道士朱思本考察了今华北、华东、中南等广大地区地理形势,参阅《元一统志》等地理学着作,以“计里划方”法,绘制成《舆地图》,成为元朝地理学及中国地图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游记类地理学着作有耶律楚材《西游录》,李志常整理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汪大渊《岛夷志略》等,对元朝国内外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贸易来往等颇多描绘。
nbsp农学
nbsp元代的农业技术主要可见于《农桑辑要》、《王祯农书》与《农桑衣食撮要》等三部书。nbsp[67]
nbsp数学
nbsp主词条:李冶、朱世杰
nbsp水利
nbsp主词条:元朝大运河、通惠河
nbsp建筑
nbsp主词条:元大都
nbsp机械
nbsp主词条:王祯、农书
nbsp医学
nbsp主词条: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齐德之、外科精义、朱震亨、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忽思慧、滑寿
nbsp(“文化”、“科技”两目录“主词条”内容来源)nbsp[68]
nbsp民族
nbsp播报
nbsp编辑
nbsp主词条:四等人制
nbsp汉族
nbsp元朝统治者为始终保持其最高统治权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竭力推行民族隔离和歧视政策,官员入仕坚持“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的原则、nbsp[69]限制民间保存弓矢。nbsp[70]在部分蒙古人和西域人陆续汉化的同时,也有汉人不同程度地接受蒙古文化影响,主要表现于语言、名字、婚姻、服饰等方面。少数汉人蒙古化程度较深,部分汉人半蒙古化,大多数汉人所受影响较浅。北方汉人与蒙古人接触较多,所受蒙古文化影响颇深,“南人”所受影响则淡薄得多。nbsp[89]元世祖和英宗时期一度任用“汉儒”,后因时局变动几经反复。nbsp[71]
nbsp色目人
nbsp随着蒙古西征,大批西域人东来入华。元朝把这些人称为色目人。常见于元人记载的色目人主要有:回回、唐兀、汪古、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剌鲁、吐蕃、阿儿浑等。蒙古贵族往往重用色目人负责经济和税收,nbsp[72]终元一代,色目人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科技文化领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nbsp西南诸族
nbsp在西南地区有大理国、吐蕃等政权和民族年蒙哥汗命忽必烈与兀良合台自四川迂回南灭大理,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任命大量酋长为宣慰司世袭长官,运用土司制度管理西南民族。nbsp[73]
nbsp吐蕃
nbsp吐蕃自晚唐就走向衰退年窝阔台汗次子阔端召请喇嘛班智达来凉州,史称凉州会盟,此后吐蕃喇嘛与蒙古大汗形成了布施关系。朝廷支持下萨迦派在西藏建立政教合一制政权,nbsp[74]首领出任元朝“帝师”。nbsp[75]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外交
nbsp播报
nbsp编辑
nbsp主词条:元朝外交
nbsp在元朝建立前后始终对周边国家和政权发动侵略战争,例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高丽蒙古战争等。元廷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故派遣军队进攻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以元日战争最为着名,也最惨烈。
nbsp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其中威尼斯商人尼可罗兄弟及其子马可波罗成为得到元朝皇帝宠信,在元朝担任外交专使的外国人。
nbsp马可·波罗是忽必烈时代中西方交流中的最有名的基督徒。他声称于1275年到达中国,他的着作是许多年中欧洲人了解中国的唯一渠道。马可·波罗称他的父亲尼柯罗·波罗和叔叔马菲奥·波罗先于他到达中国。
nbsp他们于1252年离开威尼斯,在君士坦丁堡做了几年生意,并且在1265年下半年或者1266年上半年到达忽必烈的宫廷之前在罗斯和中亚旅行。nbsp[27]
nbsp马可·波罗
nbsp社会
nbsp播报
nbsp编辑
nbsp祭祀
nbsp元朝的祭礼对象包括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先圣、岳镇海渎以及风师、雨师、雷师等。元朝特别重视祭天,这是直接与蒙古人信仰萨满教崇拜至高无上的“长生天”联系在一起的。nbsp[76]
nbsp元帝遣使致祭的是社稷、先农和先圣。元朝还有一些祓灾迎福的礼俗可以提一下。一是“游皇城”,另一种脱旧灾、迎新福。nbsp[76]
nbsp婚姻
nbsp元朝的婚姻礼制是在1271年基本上确定下来的。元代婚礼中值得特别注意的首先是居于特殊地位的蒙古人的礼俗。一直到蒙古汗国建立以后,蒙古人中间还流行“抢亲”的风俗。但同时,议婚的风俗也很普遍。元代蒙古人实行一夫多妻制。元代蒙古人还实行收继婚制,也就是“父死则妻其从母,兄弟死则收其妻”nbsp[84]。
nbsp至于在元代仍占人口多数的汉族的婚姻礼俗,则基本上沿袭了原有的传统,但也有若干变化。元代各民族的婚姻礼制,虽然各从本俗,但彼此之间不可能不发生影响。比较明显的是汉族中有些人效法蒙古人多妻制,“有妻更娶妻”。蒙古的收继婚制对汉族也有影响。
nbsp丧葬
nbsp元朝在丧葬方面,包括葬式、丧服、丧事和服丧,也规定各从本俗。蒙古族实行土葬,但无冢,富贵的人有棺,但形制与汉族的棺不同,“中分为二,刳有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nbsp[77]元代汉族的丧葬礼制沿袭了固有的传统,而且把它更加牢固地建立在忠孝观念之上。《大元通制》成书,“乃着五服于令”nbsp[78],在中国法制史上第一次把五服在法典中列有专条。
nbsp帝王世系
nbsp播报
nbsp编辑
nbsp大蒙古国时期
nbsp庙号
nbsp尊号
nbsp谥号
nbsp名字
nbsp在位时间
nbsp烈祖
nbsp(世祖追尊)
nbsp
nbsp神元皇帝
nbsp(世祖追谥)nbsp[79]
nbsp孛儿只斤·也速该
nbsp
nbsp太祖
nbsp(世祖追尊)
nbsp成吉思汗
nbsp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nbsp(世祖追谥,武宗加谥)
nbsp孛儿只斤·铁木真
nbsp1206年-1227年
nbsp睿宗
nbsp(世祖追尊)
nbsp也可那颜
nbsp仁圣景襄皇帝
nbsp(世祖追谥,武宗加谥)
nbsp孛儿只斤·拖雷
nbsp1227年-1229年
nbsp太宗
nbsp(世祖追尊)
nbsp木亦坚汗
nbsp英文皇帝
nbsp(世祖追谥)
nbsp孛儿只斤·窝阔台
nbsp1229年-1241年
nbsp
nbsp
nbsp昭慈皇后
nbsp(世祖追谥)
nbsp乃马真·脱列哥那
nbsp1242年-1246年
nbsp定宗
nbsp(世祖追尊)
nbsp
nbsp简平皇帝
nbsp(世祖追谥)
nbsp孛儿只斤·贵由
nbsp1246年-1248年
nbsp
nbsp
nbsp钦淑皇后
nbsp(世祖追谥)
nbsp斡兀立·海迷失
nbsp1248年-1251年
nbsp宪宗
nbsp(世祖追尊)
nbsp
nbsp桓肃皇帝
nbsp(世祖追谥)
nbsp孛儿只斤·蒙哥
nbsp1251年-1259年
nbsp世祖
nbsp薛禅汗、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nbsp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nbsp孛儿只斤·忽必烈
nbsp中统1260年-1264年
nbsp至元1264年-1271年
nbsp元朝时期
nbsp庙号
nbsp尊号
nbsp谥号
nbsp名字
nbsp在位时间
nbsp世祖
nbsp薛禅汗、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nbsp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nbsp孛儿只斤·忽必烈
nbsp至元1271年-1294年
nbsp裕宗
nbsp(成宗追尊)
nbsp
nbsp文惠明孝皇帝nbsp[80]
nbsp(成宗追谥)
nbsp孛儿只斤·真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
nbsp成宗
nbsp完泽笃汗
nbsp钦明广孝皇帝
nbsp孛儿只斤·铁穆耳
nbsp元贞1295年-1297年
nbsp大德1297年-1307年
nbsp顺宗
nbsp(武宗追尊)
nbsp
nbsp昭圣衍孝皇帝nbsp[81]
nbsp(武宗追谥)
nbsp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
nbsp
nbsp武宗
nbsp曲律汗、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孝皇帝
nbsp仁惠宣孝皇帝
nbsp孛儿只斤·海山
nbsp至大1308年-1311年
nbsp仁宗
nbsp普颜笃汗
nbsp圣文钦孝皇帝
nbsp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nbsp皇庆1312年-1313年
nbsp延佑1314年-1320年
nbsp英宗
nbsp格坚汗、继天体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
nbsp睿圣文孝皇帝
nbsp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nbsp至治1321年-1323年
nbsp显宗
nbsp(泰定帝追尊)
nbsp
nbsp光圣仁孝皇帝nbsp[82]
nbsp(泰定帝追谥、文宗剥夺)
nbsp孛儿只斤·甘麻剌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nbsp泰定1324年-1328年
nbsp致和1328年
nbsp
nbsp
nbsp
nbsp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nbsp天顺1328年
nbsp文宗
nbsp札牙笃汗、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
nbsp圣明元孝皇帝
nbsp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nbsp天历1328年-1329年
nbsp明宗
nbsp忽都笃汗、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皇帝
nbsp翼献景孝皇帝nbsp[106]
nbsp孛儿只斤·和世?
nbsp天历1329年
nbsp文宗
nbsp札牙笃汗、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
nbsp圣明元孝皇帝nbsp[105]
nbsp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nbsp天历1329年-1330年
nbsp至顺1330年-1332年
nbsp宁宗
nbsp
nbsp冲圣嗣孝皇帝nbsp[104]
nbsp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nbsp至顺1332年
nbsp惠宗
nbsp乌哈笃汗
nbsp顺皇帝
nbsp(明太祖谥)nbsp[103]
nbsp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nbsp至顺1333年
nbsp元统1333年-1335年
nbsp至元1335年-1340年
nbsp至正1341年-1368年
nbsp北元时期
nbsp庙号
nbsp尊号
nbsp谥号
nbsp名字
nbsp在位时间
nbsp惠宗
nbsp乌哈笃汗nbsp[103]
nbsp顺皇帝(明太祖谥)
nbsp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nbsp至正1368年-1370年
nbsp昭宗
nbsp必里克图汗nbsp[101]
nbsp
nbsp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nbsp宣光1371年-1379年
nbsp
nbsp乌萨哈尔汗nbsp[102]
nbsp
nbsp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
nbsp天元1379年-1388年
nbsp
nbsp卓里克图汗
nbsp
nbsp孛儿只斤·也速迭儿
nbsp1388年-1391年
nbsp
nbsp
nbsp
nbsp孛儿只斤·恩克
nbsp1391年-1394年
nbsp
nbsp尼古哷苏克齐汗
nbsp
nbsp孛儿只斤·额勒伯克
nbsp1393年-1399年
nbsp
nbsp
nbsp
nbsp孛儿只斤·坤帖木儿
nbsp1400年-1402年】
喜欢。
第230章 元[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