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时间沙:我在时间缝隙里整活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9章 三国[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哇,听起来你正在构思一个关于穿越的故事呢!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精彩的时期,充满了英雄、谋略和战争。如果你想要创作一个故事,我可以帮你提供一些背景信息,或者一起构思情节。不过,记得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哦,现实中我们是无法穿越时空的。需要我帮你构思故事的某个部分吗?

    nbsp如果萧处楠和时间穿越到了三国时期,他们与这些历史人物的互动可能会非常有趣和富有挑战性。以下是一些建议:

    nbsp1.nbsp**了解文化和礼仪**:首先,他们需要了解当时的文化和礼仪,以便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三国时期的礼仪和现代大不相同,了解这些可以帮助他们避免冒犯重要的人物。

    nbsp2.nbsp**学习语言**:虽然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但三国时期的语言可能有所不同。他们需要学习当时的语言,以便与当地人交流。

    nbsp3.nbsp**观察和学习**:他们应该观察这些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决策,学习他们的智慧和策略。

    nbsp4.nbsp**建立信任**:与这些历史人物建立信任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通过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来赢得信任。

    nbsp5.nbsp**谨慎行事**:由于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可能会改变未来的走向,他们需要谨慎行事,避免做出可能引起重大历史变动的行为。

    nbsp6.nbsp**利用现代知识**: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现代知识来帮助这些历史人物,比如在医学、农业、工程等领域提供建议。

    nbsp7.nbsp**保持低调**:在三国时期,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他们应该尽量保持低调,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纷争。

    nbsp8.nbsp**寻找盟友**:他们可以寻找一些有共同目标的盟友,比如诸葛亮,他们可以提供一些现代的策略和知识来帮助他。

    nbsp9.nbsp**尊重历史**:尽管他们可能会想要改变某些历史事件的结果,但他们应该尊重历史的发展,避免做出可能对历史产生负面影响的改变。

    nbsp10.nbsp**寻找回家的方法**:最后,他们需要寻找回到现代的方法,无论是通过科学实验还是寻找传说中的神秘力量。

    nbsp记住,这些都是虚构的设想,实际上我们无法穿越时空。但这样的想象可以激发创造力,为创作故事提供灵感。

    nbsp如果萧处楠和时间穿越到三国时期,为了避免被当作间谍或刺客,他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nbsp1.nbsp**融入当地社会**:尽快学习和模仿当地的语言、服饰和行为习惯,以减少引起怀疑的可能性。

    nbsp2.nbsp**获取身份**:尝试获取一个合理的身份,比如商人、学者或手艺人,这样他们就可以在社会中有一个正当的角色。

    nbsp3.nbsp**避免敏感话题**:不要谈论未来的知识或现代的事物,这可能会引起怀疑。

    nbsp4.nbsp**保持低调**:避免在公共场合展示异常的知识和技能,这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nbsp5.nbsp**建立信誉**:通过帮助当地人解决问题或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来建立良好的声誉。

    nbsp6.nbsp**结交朋友**:与当地有影响力的人建立友谊,这样他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得到保护。

    nbsp7.nbsp**避免政治**:三国时期政治斗争激烈,他们应该尽量避免参与政治活动。

    nbsp8.nbsp**学习自卫**:学习一些基本的自卫技巧,以防万一需要保护自己。

    nbsp9.nbsp**了解法律和习俗**:了解当地的法律和习俗,避免无意中触犯法律。

    nbsp10.nbsp**保持警惕**:始终保持警惕,注意周围环境和可能的威胁。

    nbsp11.nbsp**准备应急计划**:制定一个应急计划,以防万一他们被怀疑或追捕。

    nbsp12.nbsp**寻找同伴**:如果可能的话,找到其他穿越者或者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应对可能的困难。

    nbsp13.nbsp**利用智慧**: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巧妙地避开危险。

    nbsp14.nbsp**保持冷静**: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冷静,不要因为恐慌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nbsp通过这些措施,萧处楠和时间可以尽可能地避免被当作间谍或刺客,安全地在三国时期生存下去。

    nbsp如果萧处楠和时间穿越到了三国时期,为了避免被当作异端或巫师,他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nbsp1.nbsp**了解并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他们应该学习当时的宗教教义和仪式,避免发表与主流宗教信仰相悖的言论。

    nbsp2.nbsp**避免展示未知的或超自然的能力**:在那个时代,任何超出常规的能力和知识都可能被视为巫术或邪恶的力量。

    nbsp6.nbsp**避免参与政治和军事活动**:三国时期政治斗争激烈,他们应该尽量避免参与这些活动,以免被卷入其中。

    nbsp7.nbsp**寻求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保护**:如果可能,他们可以寻求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如官员或宗教领袖的保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8.nbsp**了解法律和习俗**:了解当时的法律和习俗,避免触犯法律或习俗。

    nbsp通过上述措施,萧处楠和时间可以降低在三国时期被当作异端或巫师的风险。

    nbsp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动荡和战火连绵不断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和理念。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nbsp在宗教和思想领域,三国时期出现了一些着名的宗教领袖和思想家:

    nbsp1.nbsp**嵇康**:三国时期曹魏时着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nbsp2.nbsp**张角**:太平道的创立者,自称大贤良师,以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广收门徒,创立了太平道。他领导的黄巾起义是三国时期的重大事件之一。

    nbsp3.nbsp**王弼**:出身官僚世家,是魏晋时期的着名玄学家,对《老子》和《周易》有深入的研究和注解,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

    nbsp4.nbsp**支谦**:三国时期着名的佛教翻译家,他翻译了多部佛教经典,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nbsp5.nbsp**康僧会**:三国时期着名的佛教翻译家和传播者,他翻译了《六度集经》等佛教经典,对江南佛教的传播有重要影响。

    nbsp这些宗教领袖和思想家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且他们的思想和教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效地整合市场反馈和同行评议的结果,为现代政府和社会的人才选拔和使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nbsp【注:摘自百度百科:

    nbsp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时期。包括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nbsp虎豹骑

    nbsp关于曹操最精锐的虎豹骑部队,《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提及,倒是《三国志》里有所记载。首先虎豹骑的统领历来都是曹氏将领,比如曹纯、曹休和曹真。大家都知道曹操最信任曹氏将领,虎豹骑历来由曹氏将领统帅,由此可见其重要。《三国志·魏书》注:“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其精锐可见一斑。

    nbsp西凉铁骑

    nbsp西凉铁骑即凉州铁骑,并非某一支军队的特称,而是凉州地区所出精锐部队的统称。《三国演义》记载中的西凉铁骑。东汉末年其代表势力分为两支,一支是董卓,董卓死后由部将李傕率领,其中张济、张绣、贾诩、段煨、牛辅、徐荣、董越、郭汜、吕布等均是出自这一派。另一支是马腾、韩遂,后马超继任西凉军首领。

    nbsp白马义从

    nbsp白马义从原指跟随东汉末群雄之一公孙瓒的那些善射之士。公孙瓒在与胡人的对战中,深深的感觉一队精锐骑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为原形,组建了一支轻骑部队,命名为“白马义从”。

    nbsp陷阵营

    nbsp陷阵营是东汉末期一支独特的部队,人数不多,但作战极为勇猛,它的指挥官是吕布手下的大将高顺。人称高顺“所将八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全军仅有八百余人,个个骁勇善战,装备配制精良。吕布逃出长安包括一干将领,才百余骑兵。加上后勤军工补给问题,能让吕布放手高顺筹备精练铠甲,陷阵营组建时间最早应是吕布占据濮阳时期。《三国志》原文并没提到陷阵营,而是后来南朝宋的裴松之给《三国志》注解时引用《英雄记》的内容,对其评价颇高。

    nbsp曹魏国号来源于曹操所建的魏王国。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公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nbsp[86]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nbsp[87]

    nbsp蜀汉政权自称“汉”,不称“蜀”。《三国志》陈寿开始正式用“蜀”代称刘备建立的“汉”国,以与建都长安的西汉王朝以及建都洛阳的东汉王朝区别。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nbsp诏策曰:nbsp“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獉,参伊、周之巨勋。”nbsp[85]刘禅在诏策中说诸葛亮将建特殊的功劳在“季汉”,“季汉”上承“西汉”“东汉”,即指“汉”政权。除皇帝在诏书策令中自称“汉”外,大臣也多言之。《魏志》中记载多称为“蜀”,以地名贬称,丑化敌国。后人评价多采用魏国的方法,即称“汉”为“蜀汉”,采取地域加国号的方法,部分反映蜀汉政权国号是“汉”。nbsp[84]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魏黄初二年(221年),曹丕称帝后,孙权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八月,曹丕赐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nbsp[89]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nbsp[88]

    nbsp魏文帝曹丕

    nbsp汉昭烈帝刘备

    nbsp吴大帝孙权

    nbsp黄巾起义

    nbsp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曹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nbsp[3]nbsp[3233]

    nbsp黄巾起义

    nbsp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却又赋税繁重,人民“寒不敢衣,饥不敢食。民有斯厄,而莫之恤”nbsp[83]。

    nbsp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起义,迅速发展到数百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nbsp[7]。从此也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地。随着各地山贼土匪陆续出现,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nbsp[8]。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

    nbsp188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赋予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nbsp[9]。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后,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例如益州牧刘焉割据巴蜀,借由五斗米道首领张鲁占领汉中,切断与朝廷的关系。东汉为解决黄巾之乱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反而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nbsp中平六年nbsp[63](189年),汉灵帝驾崩,nbsp[55]戚宦之争又起。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外戚大将军何进,改立太子刘辩弟陈留王刘协。汉少帝刘辩顺利继立后,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进还令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在董卓军到达洛阳前杀死何进。而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nbsp[3]

    nbsp群雄割据

    nbsp曹操nbsp[16]

    nbsp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最后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吕布等合谋刺杀。讨伐董卓之战结束后,各地方军阀不再理会东汉中央政权的号令,转而发展各自的势力。原董卓部下张济因军中缺粮,途径荆州南阳掠夺,在攻打穰城时战死。其军队由侄子张绣继承后,反被荆州牧刘表安置在宛城,联手抵御曹操。

    nbsp黄巾起义时,孙坚率一千五百余人随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后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在洛阳意外得到玉玺。隶属于袁术。在奉命进攻荆州刺史刘表之时,在岘山被刘表部下黄祖射杀。孙坚死后,其子孙策统领部众,约于兴平元年(194年)向袁术献玉玺后借三千兵马离开袁术,带领孙坚旧部开始向江东发展,得周瑜等人相助,于196年到199年间在江东四处征战逐刘繇,降王朗,杀许贡年献帝迁许都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最后孙策独领江东,与刘表对峙,并等待时机北上中原年,孙策击破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并取得豫章郡地年孙策出游打猎,被许贡门客刺杀。孙策死,其弟孙权统众霸江东。

    nbsp官渡之战

    nbsp194年,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刘璋接任,与汉中的张鲁决裂,两方对峙。马腾、韩遂等人则于凉州、雍州一带各自发展势力。公孙瓒击败刘虞后雄踞幽州,最后被袁绍灭亡。东迁的吕布先是夺取曹操的兖州,被击败后先附刘备,接着夺其领地徐州,最后被曹操于下邳抓获处死。刘备继任病故的陶谦成为徐州牧,但先后因吕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绍,后又逃到汝南试图建立势力。

    nbsp此时期各势力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袁绍与曹操,袁绍先用计占据韩馥的冀州,继而打败田楷、臧洪、公孙瓒等人,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气势强劲。曹操四处征战,收编黄巾军余部男女老少约十万人,择其精锐组成了着名的“青州军”,几经转折,控制了兖州。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奉立东逃的献帝于许昌后,借由朝廷名义来讨伐各地群雄;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势力发展成兖、豫、徐三州、部分司隶、雍州等中原地区。由于袁曹双方的势力持续壮大,最后发生了决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接受许攸的建议,曹操亲自率兵火烧袁绍的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曹操又通过几年时间,消灭了袁绍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的势力。在白狼山之战中,派遣大将张辽率领先锋部队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随后又平定辽东,最终统一了北方。

    nbsp随着曹操对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力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睢阳都日趋繁华。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

    nbsp三分之势

    nbsp赤壁之战

    nbsp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兴平元年(194年nbsp[67]),刘焉死,子刘璋继任。刘焉、刘璋相继镇压了当地豪强的反抗。建安十二年(207年nbsp[70]),刘备邀诸葛亮为辅佐,提出“隆中对”战略思想。

    nbsp曹操统一北方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刘表病亡、荆州不稳之时,率大军南下征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寄身荆州的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击败,逃至夏口。曹操对江东虎视眈眈。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共抗曹军,周瑜以火攻之计大破曹操nbsp[41],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曹操被迫退回北方。

    nbsp赤壁之战后曹军退回北方后,于建安十六年nbsp[60](211年)击破关中马超、韩遂等部nbsp[4],又命夏侯渊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统一北方,促使三国鼎立形成。孙权主要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之战后,曹操军屡攻濡须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

    nbsp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邀请刘备率部进入益州,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

    nbsp建安十九年(214年),nbsp曹操称魏公,十月汉献帝与伏后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称魏王,建都于邺。

    nbsp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自称汉中王。曹操大军前来欲夺回汉中,不成,于是从汉中退向长安。nbsp[56]

    nbsp孙刘交恶

    nbsp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年,孙权吞并交趾士夑,取得东南半壁年,徙治秣陵,次年(212年nbsp[72]),改秣陵为建业。刘备也乘势占据荆州五郡,成功逼降荆南四郡;周瑜夺取荆州重要战略要地南郡nbsp[10]nbsp[42]。

    nbsp夷陵之战

    nbsp刘备大将关羽北攻樊,吕蒙上疏孙权说:“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吕蒙遂假称病重,孙权也明令召吕蒙回建业治病。关羽信以为真,把留在江陵、公安的军队调出一部分赴襄阳。孙权得到消息,即令吕蒙进兵。吕蒙到寻阳(今江西九江)把精兵埋伏在船仓里,伪装商人船只,昼夜兼行,遂到南郡。士仁、麋芳不战而降。关羽战士家属,尽在江陵,吕蒙都好生款待,问所不足,疾病给医药,饥寒赐衣粮。关羽听得江陵被孙权偷袭,从前线撤回。将士听到家中平安,生活很好,都不愿跟关羽打仗。

    nbsp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关羽败走麦城,至漳乡(今湖北荆门西),被孙权军队擒获,杀死,孙权取得荆州。nbsp[47]孙权占领荆州六郡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限制了蜀汉出峡发展。

    nbsp三国鼎立

    nbsp刘备nbsp[56]

    nbsp黄初元年nbsp[64](220年)正月,曹操死,同年十月,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史称“曹魏”。因为汉朝灭亡,三国时代也就从此正式开始。

    nbsp章武元年nbsp[65](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为大汉皇帝,国号“汉”,建元章武,史称“蜀汉”。nbsp[46]汉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权年nbsp[69],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和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

    nbsp孙权于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后又迁都建业,有扬、荆、交三州。有户五十二万余,人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蜀汉北伐

    nbsp刘备病死后,刘禅继位为帝,诸葛亮辅佐刘禅,此时蜀汉国内处境十分困难:西南夷接连叛乱;益州郡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年,诸葛亮南征,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南中。当年秋天,诸葛亮打败孟获,南中平定。诸葛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

    nbsp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曹魏。以后三年,诸葛亮又屡次北伐,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功年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北伐停顿。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年以后,宦官黄皓等人擅权,政治腐败。蜀汉大将姜维继续北伐,受到朝廷和宦官掣肘,致使屡次劳而无功。

    nbsp司马氏趁时立功,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于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下进攻蜀汉,魏蜀两军发生拉锯战,钟会带领的魏军主力部队被姜维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领兵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姜维假装投降,欲借钟会之手复兴汉室,然而最终计策失败,邓艾、钟会、姜维尽皆被杀,刘禅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蜀汉灭亡。

    nbsp蜀汉传二帝,国祚共四十三年。

    nbsp司马篡魏

    nbsp魏帝曹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台中三狗”nbsp[73]及李胜、毕轨等人,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建军功年,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之叛,使辽东重新归入魏版图。

    nbsp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又乘曹爽奉曹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大权,史称高平陵事变。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镇压了起自淮南的王凌、毋丘俭、诸葛诞等人军事叛乱和其他曹氏忠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对曹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nbsp东吴变乱

    nbsp吴大帝孙权nbsp[57]

    nbsp东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氏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像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东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nbsp孙权死后,东吴日趋衰弱,而曹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逐步强大。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篡魏后又忙于新朝定制,东吴政权暂时得以延续。

    nbsp三分归一

    nbsp晋武帝司马炎

    nbsp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去世,十二月丙寅日nbsp[61](266年2月8日),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强迫曹魏皇帝曹奂禅让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曹魏灭亡。从此,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代,史称西晋nbsp[11]。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nbsp[12]。在264年,孙皓即位后,交州(约今广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

    nbsp269年,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同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271年方夺回交州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东部)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东吴岌岌可危。

    nbsp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nbsp[13]。

    nbsp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他以贾充为大都督nbsp[13],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

    nbsp280年,二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nbsp[74]、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壬寅日(5月1日nbsp[66])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家归晋。

    nbsp疆域

    nbsp播报

    nbsp编辑

    nbsp范围

    nbsp国家

    nbsp疆域

    nbsp曹魏疆域

    nbsp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nbsp[2]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曹魏于西域设置管辖海头的西域长史和管辖高昌的戊己校尉年孙权称藩后,曹魏让孙权领有荆州牧,将荆扬等孙权势力则定为荆州,曹魏原直辖的荆州北部改称为郢州。双方决裂后曹魏复改郢州为荆州年至226年,分陇右置秦州,最后并入雍州。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两州。nbsp[14]

    nbsp蜀汉疆域

    nbsp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nbsp东吴疆域

    nbsp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nbsp[15]: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nbsp[14]

    nbsp行政区划

    nbsp魏蜀吴三国行政区

    nbsp州名

    nbsp范围

    nbsp豫州

    nbsp治所谯(qiáo,安徽亳州),所辖今豫南部、东部、皖北部、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nbsp兖州

    nbsp治所昌邑(今鲁金乡县西北),所辖今山东西南部,豫东部和苏西北角

    nbsp徐州

    nbsp治所郯(tán,郯城县西南,后迁下邳),所辖今鲁东南部,江苏北部及皖东北角

    nbsp凉州

    nbsp治所陇(甘肃清水县北),所辖今甘东东部

    nbsp雍州

    nbsp原为光武帝刘秀所置,后取消。公元194年,李傕把凉州分为凉州和雍州。公元213年,曹操将司州三分一,司州之一便分到雍州

    nbsp冀州

    nbsp治所鄗(hào)(河北柏乡县北,后迁邺城),所辖今冀西南部,后被曹操以冀、青、并、幽四州合为冀州

    nbsp扬州

    nbsp治所历阳(皖和县,后迁寿春),所辖今苏南部、皖中南部,浙、闽、赣三省

    nbsp荆州

    nbsp治所汉寿(湘常德市东,后迁襄阳),所辖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nbsp益州

    nbsp治所雒(luò,川广汉市,后绵竹,再成都),所辖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及鄂、甘各一隅

    nbsp交州

    nbsp包括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的一部分。东汉交州治番禺,即今广州,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吴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交州辖今越南北部和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

    nbsp政治

    nbsp播报

    nbsp编辑

    nbsp曹魏大臣

    nbsp武将文臣

    nbsp八虎骑

    nbsp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休·曹真·夏侯尚·曹洪

    nbsp五子良将

    nbsp张辽·乐进·于禁·张合·徐晃

    nbsp其他武将

    nbsp李典·典韦·许褚·高览·臧霸·吕虔·庞德·文聘·郝昭·王双·郭淮·诸葛诞·文鸯·陈泰·段煨·司马师·张允·蔡瑁·曹彰·张绣

    nbsp文臣谋士

    nbsp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钟繇·陈登·王朗·许攸·华歆·崔琰·毛玠·满宠·蒋干·陈群·陈琳徐庶(后期)·国渊

    nbsp五大谋士

    nbsp郭嘉、荀彧、荀攸(谋主)、贾诩、程昱

    nbsp蜀汉大臣

    nbsp文臣武将

    nbsp五虎上将

    nbsp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nbsp其他武将

    nbsp姜维·魏延·马岱·刘封·孟达·严颜·王平·关平·关兴·张苞·张翼·张嶷·吴班·廖化·陈到·糜芳·董允·霍弋·黄权

    nbsp文臣谋士

    nbsp前期

    nbsp诸葛亮·庞统·法正·简雍·麋竺·孙乾·伊籍·秦宓·蒋琬·费袆·李严·费诗·谯周·徐庶

    nbsp后期

    nbsp马良·董和·郤正·马谡

    nbsp东吴大臣

    nbsp文臣武将

    nbsp四大都督

    nbsp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nbsp十二虎臣

    nbsp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

    nbsp武nbsp将

    nbsp陆抗·凌操·宋谦·诸葛恪·马忠·祖茂·刘基·朱然·朱桓nbsp全琮·太史慈·骆统·孙桓·孙韶·贺齐·陶璜

    nbsp文官谋士

    nbsp张昭·张纮·顾雍·诸葛瑾·吕范·陆绩·虞翻·步骘·阚泽·薛综·严畯·程秉·张温·陆瑁·吾粲·滕胤·张承

    nbsp军事

    nbsp播报

    nbsp编辑

    nbsp兵制

    nbsp曹魏兵制

    nbsp三国官制、兵制和东汉官制、兵制比较相似。曹魏的中央军,分中军和外军。“‘中军是对‘外军而来的,中外军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196-220),到黄初年间(220-226)都督制成立,中外军的区分及中外军的名称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团只是割据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取得冀、并、青诸州以后,他的统治区才渐具国家的规模。这时局面大了,再不能象过去一样,带领一支军队到处征战,因之便产生了留屯的办法。平定一个地方,留部分军队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军。这种留屯制,实即魏晋以下盛行的军事上分区的都督诸军制的滥觞。这种情形,发生于曹操打败袁绍占有冀、并诸州之后,到赤壁战后,三国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渐渐固定为一种制度,而且发展为后来的都督制。国家的军队既在事实上分了内外,内外的名称自然也跟着形成,留屯在外的将军及都督所领的兵,就称为外军;中央直辖的军队,就称为中军。nbsp[26]”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历代兵制》叙述了魏中军的发展:“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武卫营是曹魏集团最亲近的宿卫禁兵,其设置时间,《补三国兵志》说在建安十三年(208)。那时曹操刚做相国,便在相府自置武卫营。当时汉帝的禁兵为数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卫营一成立,有所疏漏。“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也是不确的。事实上,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东汉以来北军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曹魏时期依然存在,但兵员已少的可怜,五校地位已不如武卫将军等,已无可能去统帅武卫、中垒等新营。

    nbsp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换。到魏文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将军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军职,而是临时赠封的称号。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军事的将军,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中外诸军即中军与外军,“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则是以大将军统帅全国中央军,大将军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曹魏政权是取代东汉王朝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置大将军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陈傅良说大将军“位太尉上”。

    nbsp综上所述,曹魏中央军的系统是:

    nbsp|——中军-领军、护军——诸营将校

    nbsp中央军-大将军——|

    nbsp|——外军-都督诸州军事

    nbsp除中军与外军,曹魏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东汉光武帝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军队则逐一消灭或兼并。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军,而没有地方武装了。当时丞相主簿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但地方州郡长官的权力却借此大大膨胀起来。所以《历代兵制》认为,曹魏政权的“兵权外聚于州牧,内归于大将军及太尉”。因此后来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缘边州郡刺史、太守的领兵权,另外派遣大将去镇守,以免刺史、太守领了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独修务本之业”。

    nbsp曹魏兵制,还有屯田兵值得一提,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两种,是汉代官田出租办法及边郡屯田的推广。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大司农掌管全国的民屯,典农中郎将负责一州郡的民屯,典农都尉负责一县级单位的民屯,屯司马负责一生产单位——一屯。每一屯有屯田客五十人。民屯的任务是种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获上缴政府。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实行军法部勒式管理,应该纳入兵制研究的范围。建安初年开始的屯田,本是为了束缚流民于土地和为政府提供大量租入以充军需;到魏末晋初,统治者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经常分割屯田,瓜分屯田客,屯田制度遭到毁灭性破坏。兵屯的开始晚于民屯,一般是保持原有的军事编制,设立在与吴蜀两国对峙的边境,让士兵且佃且守。东吴也有与曹魏大体相似的兵屯。

    nbsp蜀汉兵制

    nbsp诸葛亮nbsp[27]

    nbsp大致和魏相同,但又有其特点。蜀汉的中央军,《历代兵制》说:“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五军即前、后、左、右、中军。中军与曹魏一样同时又是宿卫部队;前、后、左、右四军略等于曹魏的外军。蜀汉中央军置军师将军一至二人,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五军的组织系统不完全一样,中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都护、领军、典军各一人;前、后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领军、典军各一人;左、右军有护军、监军、都护各一人。史书记载,前、后、左、右军的统帅分别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只有中军统帅是护军;而据王平、刘敏、姜维等传,前、后、左、右四军又常以护军或监军为各自的统帅。因此,前将军等官号,究竟是护军的另称还是进称,或者是不同时候的职官,还有待进一步考查。

    nbsp蜀汉的基层军队,有许多不同的称号。《历代兵制》:“兵有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这里所举的尚不完全,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蜀汉有以下称号的基层军队:曲长则蜀汉往往有专门的前锋队。无前可能为一支精勇的队伍。虎步,精勇的步兵队伍。虎骑,精勇的骑兵队伍,还有散骑、武骑等骑兵队。此外还有诸葛亮征南中后归附的夷兵,白毦,由以白羽毛为饰的夷人组成。飞军,以青羌为主。賨叟,由賨人组成。从这些称号可以看出,蜀汉政权不仅只有汉人军士,而且有招募归附的夷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东吴兵制

    nbsp周瑜nbsp[28]

    nbsp孙权在称帝前,曾以讨虏、骠骑、车骑将军的名号开府置僚佐,为当时的霸府之一。孙权为军队首脑,府中的僚佐,参照汉制,设军师、长史和诸曹,分掌众务。统兵将领有护军、领军、典军等,另置荡寇、虎威等杂号将军,实则不一定统兵。遇有战争,临时拜帅,任命一些军事将领为左、右都督或大都督,充当统帅或主将,战争结束则罢去。

    nbsp吴黄龙元年(229年nbsp[62]),孙权称帝。此后,皇帝为最高的军事统帅,其下,由丞相或官阶较高的大将军等加“领中外诸军事”或“督中外诸军”,以负责统领指挥全国的军队。nbsp[48]

    nbsp东吴的中央直辖军,也称中军,以宿卫军为主,有羽林、武卫、虎骑等营,其成员大多由孙氏的故将所领部曲组成,统率宿卫军的将领,称为督或将军,多由孙氏家族的子弟担任。宿卫军中,还保留了汉代的五营兵,其将军为五营督或五校督。nbsp[48]东吴的统军将领中,以骠骑、车骑和卫将军的官阶较高,征、镇、安、平将军次之。其次,吴国领兵将领的官职多以督命名,督的名称很多,统领中军宿卫军以外各部者,有京下督、无难督、水军督、骑督、前督、左部督、右部督、升城督等。统领外军者,一般将所在地的地名,冠于督前,如西陵督、公安督、巴丘督、濡须督等。地方州郡,也实行双轨制建制,地方官兼有军职者,其所统领的中央军,称外军。另外还有地方军。东吴实行世袭领兵制,地方官不论是否兼领军事,都保留有自己的部曲兵,可以世代承袭。nbsp[49]

    nbsp东吴的军队,由水、陆军组成,以水军为主,陆军为辅。陆军之中,又含步、骑两个兵种。全国的兵力,约20万左右,舰船共有5000余艘。从基本的国策出发,东吴的作战方针以战略防御为主,凭借长江为天然屏障。为了对付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东吴经过长期经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水军,布置在长江一线。为了武装水师,在侯官(今福建闽侯)设有规模宏大的造船厂,造船技术很高超,所造的运输船,大者长达20余丈,载重量可达万斛。所造的战船,有上下五层,可载士卒3000人。东吴在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和西陵(今湖北宜昌)建立了水军基地,以重兵防守。水军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曹魏、蜀汉的水军均非其敌手。在东吴同魏、蜀两国所进行的几次大战中,都是依靠这支强大的水军取胜的。曹操死后,魏文帝和魏明帝都企图渡过长江向南扩展,但面对长江天堑和吴国的强大水师,或望而却步,或无功而返。nbsp[49]

    nbsp武器

    nbsp由于战争的需要,攻城略地的战略战术以及攻防器械和兵器制造,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攻防器械方面,官渡之战中,曹操下令制造发石车,摧毁了袁军的楼车,于是曹军转危为安。这种发石车被袁军称为“霹雳车”。nbsp[45]

    nbsp在兵器制造方面,蒲元擅长锻链铁器,他在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为诸葛亮制刀。其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誉为神刀。

    nbsp农业

    nbsp东汉末期,因为天灾战乱,社会受到破坏,使得经济衰退,大量农地荒废。部份豪强世族纷纷率领族人,建立坞堡以自卫。在其周围从事生产活动后,渐渐成为自给自足的庄园制度。坞堡和庄园制度都影响后来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模式。

    nbsp三国当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这使得恢复社会秩序,增强曹魏实力。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但《三国食货志》也指出这些水利工程许多缺乏规划,仅能收短期效果。马钧擅长机械应用,提升生产量,制作出水转百戏和失传的指南车,荣获“天下之名巧”的美誉。他改良汉代的织绫机,使织出花纹具立体感,能与蜀锦相媲美nbsp[18]。改良汉末毕岚的龙骨车,发明出龙骨水车来灌溉较高位的农田。部分梯田仍在使用。他还将发石车改造成轮转式发石车,提升抛击量与速度。

    nbsp蜀汉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也较中原为轻。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农业灌溉。

    nbsp孙吴所处的江南,社会经济起步较晚,在三国时还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于这里战乱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迁居,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孙权登位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制,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nbsp商业

    nbsp货币

    nbsp由于东汉朝廷的崩溃,无人重铸磨损不堪的铜钱,加上大量私钱出现。到三国鼎立后,新发行的铜钱未能广泛通行,只好正式以布帛谷栗等实物为主要货币。

  &n

第219章 三国[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