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公主当年欲占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2章 万死难赎[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   nbsp陈钊年故意扬声道:“也是我们御史台的官员无能,从罪臣王廷松和王炳凌嘴里问不出什么,他们又非要见谢尚书。谁知……谢尚书这一去他们还真就全交代了,记录审讯内容的,是少府监刘大人、卫尉寺少卿顾大人,和咱们御史台台院倔驴侍御史董大人。”

    nbsp御史中丞这话一出,不论是世家官员,还是翟党都朝这边挪了过来,七嘴八舌问着昨夜审讯之事。

    nbsp还未等陈钊年回答几句,钟鼓声响,上朝的时间到了。

    nbsp百官踏着鼓声从待漏院而出,朝宣政殿前广场而去,又三五成群低声议着王家之事。

    nbsp汉白玉地砖铺就的广场两侧,兵甲林立。

    nbsp郑老太师抱着玉芴立在最前,只关心王家会不会狗急跳墙同谢淮州说些什么不该说的。

    nbsp“谢尚书到了。”

    nbsp百官转身朝汉白玉石阶方向看去,身着紫色官袍的谢淮州一手持玉芴,一手拎着官府下摆,从容拾阶而上。

    nbsp文武官员默默分列两侧将路让出来,长揖行礼。

    nbsp“谢尚书。”

    nbsp“谢尚书……”

    nbsp谢淮州于百官之中穿行而过,走至最前,立于郑老太师身旁。

    nbsp百官列队站定。

    nbsp郑老太师睁开眼,看也不看身旁的谢淮州,语声压的极低:“谢大人以摧枯拉朽之势,一夜之间审得真相,又让王廷松和王炳凌的学生录他们老师的审讯记录,可当真是手段卓绝,杀人诛心啊!”

    nbsp谢淮州目不斜视,语声温和:“郑老太师这话,谢某不敢苟同。实证面前由不得罪臣抵赖,这并非是谢某的本事。三位大人虽与王家罪臣关系匪浅,但忠于陛下,忠于朝廷之心,与我、与郑老太师一般无二。总得给他们一个为陛下尽忠的机会,免得……旁人将他们视作罪臣一党。”

    nbsp这话的意思,便是不会将他们郑家牵扯其中了。

    nbsp郑老太师放下心来,但还是与谢淮州说了一句:“王氏夷三族已定,还望谢大人能念在同僚一场的份儿上,对王家容一份情。”

    nbsp“郑老大人因姻亲关系对王氏容情,可王氏罪臣将死,可没打算对郑家容情啊。”

    nbsp郑老太师心里咯噔一声,转头看向谢淮州。

    nbsp六扇殿门缓缓打开,百官整理仪容,随队朝宣政殿内走去。

    nbsp崔府。

    nbsp崔五娘带着婢女和染发的药膏用具来元扶妤院子里时,锦书正一边伺候元扶妤更衣,一边同元扶妤说国子监那边的事。

    nbsp崔五娘带着奴仆在院子里摆躺椅、用具,命人去准备热水。

    nbsp锦书替元扶妤系好腰带:“按照姑娘的吩咐,今日坊门一开,我便命人去通知今日头一次去国子监送布帛的管事,将王家在狱中招供之事传到国子监学子耳中。”

    nbsp元扶妤透过窗棂看了眼院子里叽叽喳喳的崔五娘,同为她套外罩的锦书道:“王家已倒,国子监有些供应商户也该换一换了,让今日送布帛去国子监的管事,约国子监主簿去琼玉楼,看有什么是崔家能填上去的。”

    nbsp崔家不论何种商货,只要有了为国子监供商的名头,旁人也会窥见崔家有背景,往后办事更顺。

    nbsp“早朝的消息送来了吗?”元扶妤问。

    nbsp锦书摇头:“还未。”

    nbsp“你去门口候着,消息一到,立刻送来。”元扶妤说。

    nbsp“是。”锦书应声。

    nbsp见元扶妤从屋内出来,崔五娘笑开来:“阿姐!”

    nbsp崔五娘用襻膊将袖子绑起,快步朝元扶妤跑来,她一手端着草药膏,一手拽着元扶妤往院中树下躺椅走。

    nbsp将元扶妤安置在躺椅上,崔五娘在杌子落座,为元扶妤染发。

    nbsp崔六郎拎着松子和点心来时,瞧见两个姐姐在树下,他在石桌前坐下,让婢仆取了个碟子过来,给两个姐姐剥松子,与忙着给元扶妤染发的崔五娘闲话。

    nbsp“我还不知道姨娘,她就是从父亲那里知道如今阿姐得闲王殿下的看重,想让父亲带我来京都和阿姐亲近,以后好在京都给我找高门大户的婆家。”崔五娘撇嘴说完,将元扶妤的长发挽起,用木簪固定,起身去洗手,“过一会儿洗了就好。”

    nbsp“五姐你一个姑娘家,一口一个婆家也不害臊,再说那姨娘也是为了你前程着想。”崔六郎替宋姨娘抱过不平,视线落在一直闭目不语的元扶妤身上,“其实,宋姨娘人不坏,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当年我和五姐两个人能顺利溜出府去拦你的马车,是宋姨娘背地里帮了我们一把,否则我们不可能那么顺利!宋姨娘总说长辈之间的事情,不该牵扯到小辈身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见元扶妤还是闭着眼似没听到的样子,崔六郎转了话锋:“我今早去东市转悠时,听人说那礼部尚书王炳凌科举泄题舞弊,泄题给自家子弟,还有那些被他们选中的举子,这事要是真的……”

    nbsp崔六郎话还没说完,锦书便快步跑了进来:“姑娘。”

    nbsp锦书见崔五娘和崔六郎在,只唤了一声。

    nbsp元扶妤扶着躺椅扶手起身,与锦书朝屋内走去。

    nbsp崔五娘望着元扶妤的背影,落寞用帕子擦着手,同崔六郎道:“我总觉得,自从那年泄洪后,我被阿娘扣在府上不让回老宅找阿姐,阿姐就怨上了我,待我不如以前亲厚,人……也像变了个人。”

    nbsp屋内。

    nbsp锦书低声同立在屏风前的元扶妤说。

    nbsp“今日早朝之上,御史台将昨夜谢大人审王廷松和王炳凌科举泄题案的记录交到御前,证据确凿,翟国舅跪求陛下严惩王氏,但陛下还没有处置的旨意下来。之后,谢大人就提起黄河汛期将至,请陛下允准魏堰将功折罪。”

    nbsp元扶妤点了点头:“陛下对科举泄题案还未有处置的消息,也散出去。”

    nbsp“是。”锦书应声又快步离开。

    nbsp元扶妤从屋内出来时,见崔六郎将茶盏和点心推到崔五娘的面前,气定神闲同眼巴巴望着他的崔五娘说:“虽说国子监的学生只要通过明经考就可做官,但……一般官职都不高。所以国子监里学子,只要不是太废物,都会走科举一途,毕竟明经及第可不如进士出身,所以这次殿试落选的国子监学子一定会闹。”

    nbsp元扶妤意外,一直以为崔六郎不学无术,没想到对朝廷取士倒很是清楚。

    喜欢。

第112章 万死难赎[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