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章 (总第192章)六转阶念力的突破与解绑雾装置的成功解析[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14.1nbsp四力衔接的卡壳难题

    nbsp地球历2913年,林轩已成功突破四级念力第五阶“五维阶”,念力可联动四力在五维层面形成稳定关联,指尖银白色念力比稳固五维阶时凝练三倍。

    nbsp此前针对2912年5月实战短板,即四力共振断联、力场稳定度骤降等问题,全部得到解决,打磨半年的五维护盾,在他意念催动下能稳定笼罩周身三米范围。

    nbsp但当他将目标转向六转阶,顺畅感瞬间消失。

    nbsp修炼舱监测屏上,四条代表四大基本力的曲线正在进行第三次转换模拟,强核力与弱核力的衔接屡屡卡壳。

    nbsp“引力从凝聚态转扩散态稳得很,电磁力波动态切换也没毛病,怎么到强核力和弱核力这儿就卡壳了呢?”林轩盯着屏幕,话音刚落,强核力曲线进入“聚合态”峰值,准备衔接弱核力“衰变态”时,两条曲线突然断裂,屏幕右下角“力场稳定性”数值从92%骤降至17%,与2912年模拟小行星带引力扰动场景时的骤降趋势如出一辙。

    nbsp“又断了!”林轩抬手暂停模拟程序,指尖划过强核力与弱核力的断裂节点,自语道:“问题根源在这儿,强核力聚合时能量密度是弱核力的上千倍,就像把烧红的铁块砸进冰湖,能量冲击直接冲垮了衔接通道。去年模拟引力井扰动时,强核力也是这么‘炸开频率的,可六转要的是‘周期性循环转换,这俩力接不上,循环就是空谈。”

    nbsp他很快意识到,五维阶修炼解决的是“静态协同”,而六转阶核心需求是“动态转换抗干扰”,自己却仍陷在五维阶的“对抗思维”里。

    nbsp2912年实战中,他试图用念力强行维持四力频率,引发共振断联。

    nbsp如今冲击六转,又想用念力约束强核力,结果再次触发反效果。

    nbsp念力刚触碰到强核力曲线,屏幕上的曲线就剧烈震荡,强核力“聚则极快”的特性被念力刺激,反而引发反作用力,修炼舱防护罩瞬间亮起刺目红光,力场数据彻底紊乱,比2912年实战模拟最糟情况还要混乱。

    nbsp接下来的探索中,林轩开始试错调整。

    nbsp他先参照行星公转规律设计方案,却硬让四力按相同周期转换,结果电磁力活性数值从80%掉到15%。

    nbsp“电磁力本来就活跃,周期太长它那股能量劲儿就没了,这不跟水流堵在不流动的管子里似的,早晚得枯了嘛!”

    nbsp他推翻方案,转而模仿能量守恒定律,设计“强核力聚合→电磁力传递→引力储存→弱核力衰变”的线性转换路径。

    nbsp可强核力能量密度过高,电磁力无法承接,力场再次溃散:“强核力是高压水泵,电磁力是细水管,直接接只会撑爆管子!”

    nbsp在之后的两年里,林轩彻底陷入“试错循环”。

    nbsp调整四力转换顺序,用弱核力先衰变来“铺路”,结果引力直接失控了。

    nbsp他也加大过念力的干预力度,想强行“稳住”四力,可反倒让念力自己出现了裂痕。

    nbsp2915年夏天,一次高强度的尝试结束后,林轩念力瞬间散了,监测屏上的四力曲线也彻底降到了零。

    nbsp他瘫坐在椅子上,看着显示屏里上千条失败记录,这辈子头一回生出了无力感:“难道四力之间的形态转换,本来就有跨不过去的坎儿?日焓人能做到,为啥我就不行呢?”

    nbsp14.2nbsp六转阶的关键突破

    nbsp休整半个月后,林轩暂时放下修炼,开始整理意识流里日焓文明的心得。

    nbsp某天午后,他的意识流翻到一张“星核循环图谱”。

    nbsp画面中,恒星内核的聚变能量先以高能粒子流的形式释放,经过星际介质缓冲后,转化为热能辐射,最终被行星吸收,重新转化为物质能量,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nbsp“等等!”林轩猛地坐直身子,手指重重点在图谱的“缓冲阶段”,“我之前一直琢磨着让四力从A形态直接蹦到B形态,这就跟恒星能量不经过介质缓冲直接往外放似的,不散架才怪呢!转换根本不是‘跳着来的,得是‘顺着转,中间必须有个‘过渡态才行!”

    nbsp2916年初,林轩重启修炼。

    nbsp他不再追求“一步到位”的转换,而是用念力在强核力与弱核力之间,搭建了一层“能量缓冲带”。

    nbsp先引导强核力的聚合态释放10%的能量,转化为弱核力可吸收的“中微子能量”,再让弱核力从衰变态逐步接收这股能量,缓慢转为稳定态。

    nbsp这一次,监测屏上的力场曲线虽有波动,却始终保持连贯,稳定性数值维持在65%以上,这正是他从五维阶“静态稳定”向六转阶“动态适配”迈出的关键一步。

    nbsp“有效果!”林轩激动地握紧拳头,可新的瓶颈很快出现。

    nbsp四力的转换周期始终无法统一。电磁力完成一次“波动态粒子态”转换仅需引力从“凝聚态扩散态”转换却需要3秒,形成严重的“节奏错位”,循环到第三次时,力场还是会因节奏混乱而中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为解决“节奏差”,林轩尝试了上千种周期组合。

    nbsp他将电磁力的周期拉长,结果电磁力失去活性。

    nbsp他将引力的周期缩短,引力直接崩解。

    nbsp他甚至模拟日焓人的“星轨计时法”,将转换周期精确到毫秒,却依旧无法让四力同步。

    nbsp时间一晃到了2918年秋,华夏舰队途经一片星云带,林轩在舷窗边散心时,偶然看到两颗彗星在恒星引力下公转。

    nbsp内侧的彗星速度快,轨道半径小。

    nbsp外侧的彗星速度慢,轨道半径大。

    nbsp两者虽不同速,却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距离,形成“动态同步”。

    nbsp“闹了半天是这么回事儿!”林轩突然想通了,噌地一下冲回科研舱,“我之前一门心思盯着‘同速同步,反倒把‘适配同步给忘了!这不就跟那彗星似的嘛,只要轨道和速度能对上,哪怕速度不一样也能稳住!四力的周期也不用完全一样,能‘周期适配就行啊!”

    nbsp他立刻重新设计方案,给引力设定3秒的长周期,同时缩小其作用范围,让它在小范围内高效转换。

    nbsp给电磁力设定0.5秒的短周期,扩大作用范围,用“快节奏+广覆盖”弥补周期差;强核力与弱核力则分别设定1秒和2秒的周期,通过念力调控,让它们的转换节点与引力、电磁力精准衔接。

    nbsp这正是基于五维阶掌握的四力关联规律,实现的“动态节奏感知”升级。

    nbsp当念力按新方案引导时,监测屏上的四条力场曲线首次形成了完美的循环。

    nbsp强核力完成聚合时,弱核力恰好接收完过渡能量。

    nbsp电磁力释放完粒子态能量时,引力刚好完成扩散,开始吸收能量。

    nbsp四力如同咬合的齿轮,虽转速不同,却默契配合,有序流转。

    nbsp屏幕右下角的“六转境达成度”数值,从0%稳步攀升至100%。

    nbsp“成功了!”林轩看着稳定循环的力场曲线,幻形体眼眶微微发热。

    nbsp这场跨越五年的试错与顿悟,不仅让他突破六转阶,更让他彻底领悟日焓文明“顺规律”的核心,从五维阶的“静态协同”到六转阶的“动态循环”,操控四力的关键从不是强行改变规律,而是顺应规律,找到彼此适配的平衡。

    nbsp林轩还没从突破的激动中缓过神,科研舱的警报突然尖锐响起,ROB1号的电子音带着机械警示音同步播报:“警报!警报!检测到星云带突发引力扰动,3块直径120380米的大型陨石正向舰队侧翼移动,预计120秒后进入警戒范围,常规引力牵引装置校准耗时超180秒,请求紧急干预!”

    nbsp“正好试试六转阶的本事!”他眼神一亮,快步走到舷窗旁,指尖对着窗外陨石方向虚握。

    nbsp念力顺着四力关联的节奏铺展开。

    nbsp先以0.5秒短周期的电磁力快速覆盖三块碎石表面,像撒开一张无形的广域网;强核力按1秒周期在陨石内部精准聚合能量点,为后续调整蓄力。

    nbsp弱核力则以2秒周期缓慢衰变,中和陨石本身的应力。

    nbsp最后让引力维持3秒长周期的扩散态,在陨石后方形成柔和的“推力场”。

    nbsp此时林轩已能完全驾驭六转阶“动态循环”能力。

    nbsp电磁力的“快节奏+广覆盖”精准适配陨石的分散特性,强核力与弱核力的周期衔接恰好对应陨石的应力变化,引力的长周期扩散则为调整预留了缓冲空间,四力不再是单独操控的个体,而是按“适配节奏”联动的整体,即便面对星云引力扰动,也能通过实时动态调整保持协同。

    nbsp原本杂乱漂移的陨石,竟像被无形的齿轮带动般,先在电磁力网中稳住姿态,接着随强核力的聚合节奏微微调整角度,弱核力的衰变又恰好抵消了陨石碰撞的风险,最终在引力的推送下,沿着舰队预设的安全航道缓缓飘向星云深处。

    nbsp当最后一块陨石脱离警戒范围时,科研舱的警报声戛然而止,ROB1号立刻更新报告:“陨石已偏离舰队航线,当前距离警戒范围边界12公里,运动轨迹稳定。四力调控过程中,力场稳定度最低值72%,无任何衔接断联,符合六转阶动态协同标准,威胁解除。”

    nbsp林轩缓缓松开手,看着监测屏上恢复平稳的力场曲线,突然笑出声:“以前调一次力场得盯着参数屏不敢眨眼,现在居然能边控四力边看陨石轨迹!”

    nbsp他又试着将念力转向舱内的金属实验块,让四力按新节奏联动。

    nbsp电磁力快速拆解金属分子,强核力同步聚合核心粒子,弱核力调控衰变速度,引力则精准把控重组形态,不过三秒,原本方正的金属块就变成了一艘迷你星舰模型,连舷窗的弧度都分毫不差。

    nbsp这次操作直观展现了六转阶与五维阶的本质区别。

    nbsp五维阶“静态协同”需提前设定参数、无法应对突发变化,而六转阶“动态循环”能让四力根据目标状态实时适配。

    nbsp拆解物质时,电磁力的短周期确保分子拆分效率,强核力的同步聚合避免粒子溃散,弱核力与引力的节奏配合则保障重组精度,整个过程无需反复调整参数,完全依托四力的动态关联自发完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这就是‘动态循环的底气?”林轩拿起迷你星舰,指尖能清晰感知到四力在模型内部有序流转,没有丝毫紊乱,“以前是我硬拽着四力走,现在是跟着它们的规律一起动,连操控精度都翻了倍!”

    nbsp他抬头望向星云深处,眼中满是惊叹,这跨越五年的突破,带来的不仅是念力阶别的提升,更是对“掌控力”的全新认知。

    nbsp14.3nbsp解绑雾细探与量子疤痕

    nbsp地球历2918年底的科研舱,弥漫着淡淡的量子谐振器运行的嗡鸣。

    nbsp这六年里,他已将四力关联的研究推进到新高度,不仅稳固了六转境,更从强核凝缩球状体的锻造中,提炼出“力场缓冲”的核心思路。

    nbsp而这思路的源头,正是E73遗留资料里“用弱力场中和强力对冲”的关键理论。

    nbsp“锻造合金时,用弱引力场包裹强核力,就能控制它的塑形范围,不破坏金属原有结构。”林轩指尖划着屏幕上的合金锻造力场图谱,突然停住了,脑海里闪过E73手稿中“强核力越界需精准力场约束”的批注:“那解绑雾里的‘越界强核力,会不会也不是没完没了地扩散啊?说不定它也有‘可控范围,就是高等文明找到了能改变范围的法子呗?就像E73说的,再狂暴的力场,找对约束阈值就能控住!”

    nbsp带着这个猜想,他启动实验舱的超力场发生器,将暗物质浓度调至与解绑雾出现时一致,再对照E73资料中标注的“强核力约束阈值区间”,逐步调整超力场强度。

    nbsp起初,超力场强度维持在100%时,实验舱内的金属块瞬间崩解成原子级微粒,强核力毫无节制地扩散到宏观尺度,与记忆中解绑雾的破坏力完全一致。

    nbsp“还是不行。”林轩皱眉,参照E73记录的“5%梯度微调法”,降低5%超力场强度,结果依旧。

    nbsp金属块虽未完全崩解,却出现了不可逆的结构损伤。

    nbsp他没有放弃,持续以5%为梯度降低强度,当强度降至70%,恰好落在E73标注的“强核力可控阈值”内时,实验舱内突然出现了不同的景象。

    nbsp金属块表面开始变得模糊,如同被“雾化”,却没有出现碎片,几秒后,雾状形态逐渐消散,金属块重新恢复原状,只是表面温度略有升高。

    nbsp“这是……解离后重组?”林轩立刻调取监测数据,发现此时强核力并未扩散到宏观尺度,仅在金属块的分子间隙中活动,干扰了原子间的电磁力结合。这与E73手稿中“力场作用需限定于分子间隙,避免破坏结构根基”的理论完全吻合。

    nbsp就像暂时松开了分子间的“纽带”,却没有扯断“纽带”本身。

    nbsp“闹了半天是这么回事!”他激动地凑到观察窗跟前,瞅着金属块完好无损的样子,一下子明白过来:“之前一直觉得解绑雾是‘破坏物质结构,其实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儿!高等文明是靠超力场,先把强核力和引力的量子纠缠给‘切断。没了引力的束缚,强核力才没了‘范围限制,再用这股不受控的强核力,去打乱电磁力的分子结合早年研究‘多力场解绑时,就提过‘先断关联,再控作用的思路,我怎么早没联想到!”

    nbsp他调出量子纠缠监测数据,果不其然,当超力场强度降至70%时,强核力与引力的纠缠系数从0.92骤降至几乎处于“解绑”状态。

    nbsp“这不是破坏物理规则,而是‘重组规则!先解绑四力间的关联,再让强核力按需求作用于电磁力,实现‘可控解离,E73的研究早就为咱们铺了路!”

    nbsp接下来的三个月,林轩围绕“量子纠缠解绑”展开深入实验,全程以E73资料中的“四力纠缠系数调控公式”为指导。

    nbsp他通过微调超力场的频率,精准控制强核力与引力的纠缠系数,成功让实验舱内的金属块实现“解离重组”的循环。

    nbsp更关键的是,他在一次实验中,参照E73“暗物质浓度与雾体强度对应表”,意外制造出微量的“迷你解绑雾”。

    nbsp雾体仅能让指甲盖大小的金属块解离,却完美复现了解绑雾的核心特性。

    nbsp正当林轩以为掌握解离重组的关键时,重组完成的金属块却出现异常。

    nbsp其表面浮现出几缕淡灰色纹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这是分子重组时出现的“错位间隙”,如同拼图强行拼接留下的缝隙,无论如何调整超力场参数,纹路都无法消除。

    nbsp“这是怎么回事啊?解离的时候明明把强核力稳住了,怎么一到重组就出岔子了?”林轩盯着显微镜里的纹路,皱着眉嘀咕,“看这纹路,像是分子没对齐啊,可参数都是按E73的公式调的,总不能是公式本身有问题吧?”

    nbsp他反复调取实验数据,目光停在“强核力能量残留值”一栏时突然顿住,自语道:“难道是解离完没把强核力的余劲清干净?它在重组的时候跟电磁力‘较上劲了,才把分子排列给搅得乱七八糟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林轩的猜测精准命中核心,解离阶段强核力的能量残留,确实会在重组时干扰电磁力的分子结合精度,导致部分原子排列出现“不可逆偏移”。

    nbsp这一问题的本质是超力场调控过程中未平衡“熵增效应”。

    nbsp就像冷却的玻璃无法恢复熔融前的均匀状态,力场切换时的能量损耗,让分子秩序无法完全复原,这也是“量子疤痕”无法通过常规参数调整消除的关键原因。

第14章 (总第192章)六转阶念力的突破与解绑雾装置的成功解析[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